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本文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区企业的微观调研数据,检验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空间集聚因素与技术升级对"落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从而揭示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的性质以及演变为产业集群的趋势。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进驻开发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政策租",由此导致开发区企业"扎堆"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效应:靠近要素或者靠近市场的好处。企业一旦"落地"开发区,尽管它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因此,在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导致"政策租"耗散的情况下,基于开发区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开发区的非政策性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服务业空间布局及集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浩兴  李文秀 《经济地理》2011,31(5):793-798
目前,包括浙江在内的众多省市已经将服务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但是盲目的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冲动会加剧区域内或区域间企业的低水平竞争,进而出现地区间和群体内的社会利益冲突,并弱化集聚效应。从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出发,分析浙江省服务业空间布局现状和集聚化发展的条件,结合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3—2019年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碳排放强度下降;城市规模、低碳试点政策以及创新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文章结论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集聚外部性、关联效应两个维度考察服务业集聚区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机制,前者指空间上的邻近有利于企业获得劳动和知识,后者则强调企业靠近中间产品和接近市场所享受的便利。基于2013年江苏9个服务业集聚区的939家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分析服务业集聚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集聚外部性、后向关联效应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表现为提高利润率和降低融资成本;而前向关联效应的影响不显著。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外部性和关联效应,应成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重心。  相似文献   

5.
在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作用日益突出的今天,集群内的人才集聚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基于成本收益理论以及人口迁移中的“推-拉理论”等,对产业集群作用下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人才集聚的演化过程,得出由于在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等自身诸多特征的作用下人才集聚得以实现,并且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才集聚对经济的贡献是有所差异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将会给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才开发政策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便有针对性地遵循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来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保证人才集聚的持续性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多国家和地区借助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增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离不开金融企业集聚和金融信用发展.本文比较分析国际上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与金融企业集聚的共性及其效应,以上海经济和金融发展为例分析金融信用活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变化关系,探索通过金融企业集聚与发展金融信用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消费性和公共性三类,进而分析了三种类型服务业性质与集聚特征。通过对我国省域层面此三种服务业的集聚度计算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消费性服务业次之,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从服务业的省际分布状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服务行业在东部地区都有集聚,中西部地区仅有个别生产性和公共性服务业的聚集。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水平有密切关系,公共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仅取决于人口的分布状况,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口分布比较敏感。最后,从促进服务与发展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空间集聚性,包括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或组织会集聚在城市,而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城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城市技术边界来促进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和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者间是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大部分高新区大多数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集聚。这种集聚仅仅是地理上的集中,缺乏技术创新优势,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及各类机构的网络合作体系。如何发挥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这是高技术产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最佳出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实现机制创新,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必要条件1.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机制创新首先表现为政策创新。要实现政策创新,第一位的应该是思路的创新,即以市场为指导,强调完善的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提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集聚区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统筹协调,存在定位不明、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甚至产能过剩等严重问题;(2)部分集聚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不高,领军企业、集群效应、平台功能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3)部分集聚区发展存在过度依靠政府支持、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倾向,产业生态环境和集聚区功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亟待形成;(4)部分地区对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和评选标准偏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按工业开发区标准取舍服务业集聚区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金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系统,集群内部各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涌现出复杂的机制,相关仿真模型能够在揭示复杂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金融产业集聚演化的动因。实证研究表明,政府部门的支持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产业从业者的个体行为以及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行为等因素能够对金融产业的集聚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促进金融产业的合理集聚,政府要对金融产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并发展其相关和支持产业;从业者要对金融产业进行全面考察后再做出理性的选择;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集聚化是科技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呈现出的一种空间生产组织方式,有利于强化科技服务业的整体创造力与综合竞争力。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子较多,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影响因子,有助于为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和可行建议。根据波特钻石模型,从科技资源、市场需求、外部环境和政府行为4个维度构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分析框架。在现有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技服务业自身特点,共罗列出14个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研究发现,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融资体系和市场需求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核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以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核心。“多样化”产业协同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制造业企业GTFP提升的主要抓手和空间平台。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采用EBM-GML指数测度了企业GTFP,并利用2005—2013年城市与中国工业企业匹配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GTFP的赋能效应及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了企业GTFP的提升,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和内生性分析支持该研究结论。二者协同集聚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赋能企业GTFP提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和非外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外资制造业企业GTFP的提升。本文从产业空间布局视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空间收入差距问题倍受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关注.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厂商和行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产生的外部性赋予了厂商一个“集聚租”,从而要素收入空间分布呈现内生性不平衡现象.本文针对产业集聚与空间收入差距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进而归纳了影响空间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2003—2011年湖南13个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湖南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呈现集聚的趋势,其中科学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在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17.
金融生态从外部整体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于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集聚也会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金融服务业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引导作用,以催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创新、吸引优质资本加入、克服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等形式推动制造业、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等形成产业集聚良性循环;同时,产业集聚通过正的外部性作用、建设优质金融客户群、注重信誉的地域根植、提供金融资产更宽泛的良好应用环境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与城市生态效率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动态面板及面板门槛模型,从整体趋势、时间效应及非线性结构3个方面分析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差异与城市生态效率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及多样化集聚会在短期抑制生态效率提升,但长期促进作用显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改进效果相比单一产业集聚更为显著;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生态效率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两者之间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且存在集聚最优值;城市规模对产业集聚与城市生态效率的关系呈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经济规划建设中,应加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投入力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根据城市基础条件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战略,且不可集聚过度,注重发挥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同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l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丽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微观基础.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选择模型,探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差异化影响.不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区分产业集聚形成背景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会降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但没有显著降低企业创新积极性,而市场机制下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与企业创新积极性之间呈显著U型关系.此外,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技术密集型企业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