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目标是在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同时,我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和方式,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经济主体为中心的经济管理模式,民营企业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主体也是政府管理的对象,但由于民营经济是弱质的市场经济主体,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引导。因而,政府对民营经济实行的是扶持与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一方面是富有竞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另一方面又是富有平等和自由内蕴和民主性的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完全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此种干预不能完全凭借强制性手段进行,因此,行政指导这种新的基于行政相  相似文献   

3.
孔薇巍 《商业时代》2003,(23):18-19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就信用涉及主体来讲主要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在信用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严重危害市场秩序和经济运行,因此治理信用环境、强化信用管理、树立企业信用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经济增长成本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何茂春 《大经贸》2002,(11):79-79
全球化时代的非歧视,是指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竞争主体,在商品、服务、投资各个经济领域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它源于人生而平等的法治观念,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市场经济本来是不平等经济,因为竞争主体的实力地位不平等,竞争的结果又制造了新的地位不平等。但市场的法则恰恰又是平等。商业竞争游戏规则有万千条之多,第一个规则就是平等,即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平等是文明的标志。公民在诉讼、分配、社会保障、教育、选举各方面的待遇是平等的。办错事,  相似文献   

5.
我国科技投入的主导方式一直是政府投入推动,即由政府部门自主决策、依靠相对大量的政府资金,集中支持若干项科研活动。虽然说政府作为政治主体和社会管理主体,在对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和大部分为公共性质的科技项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选择需要产业化的科技项目上则略逊于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因此,要实现政府投入方式的转变,政府资金应更多地体现在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的投入环境,引导各类主体,特别是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国有企业仍在许多行业中占据主导或垄断地位,因此政府对市场的作用到底有哪些?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什么?国家对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干预?政府如何保护消费者利益并保证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晴晴 《消费导刊》2014,(4):216-216,34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一些人因只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暂时发达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大肆鼓吹“全盘私有化”,但事实却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生事物比正在走向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的改革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动摇,更不能丢弃。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和企业是什么关系?答案是:政府是服务,企业是主体.是被服务。这么一个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在中国转轨经济的过程中.被搞得比较复杂.甚至有些“异化”:主体的地位并不完整。有时还会受到侵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还政府与企业本来的关系。让企业这个财富主体具有应该具有的活力和权利。以创造更大的效率和福利。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居主导和核心地位。价格管理工作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管理,是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而  相似文献   

10.
《商》2016,(2)
社会政策过程包含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四个过程,政府作为政策过程中的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政策从形成到终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协调,仅仅由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进行决策是不够也是不合理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参与主体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如何让社会政策有效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参与,本文就公民社会的特征论述了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谢佩清 《品牌》2006,(10):75-75
<正> 市场是配置社会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市场经济也是迄今为止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但是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在任何社会,都会有一些作为社会需要解决、但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缺位"。但也必须注意到,政府的过度作为也会带来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个体积极性受挫折、生产力水平不高等消极的影响。因此探讨政府不能"越位"的问题,对于政府职能转变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握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为和不作为,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下放,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当前经济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到2004年2月14日政府解散前)致力于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和经济管理的直接参与,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继续实施私有化方案等。政府已经完全认识到发展原料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生产的经济模式并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和科学集约化工业生产,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经济的多元化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身而不必通过国家对经济结构实施强硬的干涉来实现经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大型工程移民问题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政府与移民是这项难题的两大主角。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居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移民历程中与政府进行着长期的重复的动态博弈。政府作为政策的供给者,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应该考虑政策需求者的利益。因此政策制度应该随着移民与政府博弈均衡态的调整而调整。  相似文献   

14.
在安全生产工作众多的主体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全局中所处的地位最重要、发挥的作用最大、承担的责任最重、得到的收益也最高。明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的内容是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切实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监管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企业要发展,创新为主导。要适应市场经济,必须树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仅要有制度创新,不断超越的新观念,还要有技术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有市场。近几年来我们制定并贯彻“科技与市场、销售、生产连接”的方针,于1995年成立了技术中心,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存技术中心管理中不断深入99+“1”=0的管理,把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企业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它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经济法规制的主要对象。因此,本文对企业在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经济法对企业的规制和保护作用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民参与灾后重建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灾后重建中,国家对灾区各项物资的调拨关系到灾后恢复发展,更关系到广大受灾民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广大受灾民众理应是参与的主体,也是有效的监督主体.然而目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灾后重建过程中,灾民参与灾后重建的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我们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实现灾民有效参与灾后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建信用 从政府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平 《商业研究》2003,(16):88-90
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机制转轨时特有的现象。信用缺失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有密切关系。重建信用中国 ,要从政府做起。只有政府履行公共职能 ,从越位的地方退出来 ,在缺位的地方补位 ,明晰市场经济主体产权 ,保持政府在市场利益主体之间中立、公正的立场 ,制定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制度 ,严格司法、执法 ,使守信者得利 ,失信者失利 ,信用中国才可能重建  相似文献   

19.
伊君 《商业观察》2022,(11):67-69+72
伴随全球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下,市场主体竞争力逐步提高,使得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中,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优秀的工作队伍是保障事业单位稳健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提高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于事业单位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管理问题等视角入手,探索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法赋予了商主体抽象人格,使主体间地位平等进行自由交易。随着经济的发展,抽象人格已不能满足商事活动对商主体的要求,而使商主体抽象人格的具体化成为必要。况且,其人格之具体化已在制度设立方面有所体现。本文认为,商主体的人格具体化,使商主体区分于民事主体,体现出商主体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形态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