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竹 《致富时代》2009,(11):79-79
农民工法律素质不高,在依法维权、社会保障等方面亟需提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文章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与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相协调,并提出提高农民工待遇、加大社会法制宣传、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健全维权体系等意见。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成为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试从法律角度探寻保护农民工的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对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成因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抽样数据为基础,选取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状态与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三种资本协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模型,并以城市融入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社会符合治理路径解决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进程中,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权益保护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维权意识不强、维权能力弱等原因外,现有体制问题和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也是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应通过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加大劳动监察的监察力度、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为农民工诉讼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维护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中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而在法律维权的道路上,作为引导旗帜的就应该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只有在积极的法律维权意识的引导下,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法律维权,才能使法律维权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的现状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以科尔曼(James 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指导,并将理性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结合对武汉市农民工健康及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的数据,从农民工主体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农民工能够获得越多的比较收入,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农民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越强,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越愿意选择永久性迁移。而“原居住地自然灾害情况”和“原居住地区类别”所构成的生存理性,对农民工的永久性迁移意愿则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四川物价》2008,(1):32
阅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国家财力所限,目前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主要限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但未来是否要纳入农民和农民工,是否要扩大到全民社保,一直是社会保险法法律起草中众所争议的问题。赞成者从公平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以“全民社保”为目标,认为应将农民和农民工纳入;反对者则认为,  相似文献   

8.
陈彦佳  徐邓耀 《商》2013,(16):204-205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她们大多数还未满18岁就进城打工,扩展着人生半径的同时却遭遇着城市工业产物的排斥,没有了“根”,选择继续“飘荡”在各个城市中,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本论文以区域经济学视角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罗列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现象。针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受就业歧视和为促进其劳动力流动从政府、工厂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以及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皓 《商》2014,(42):248-248
近年来,内蒙古满洲里市经过几年努力,安置了大量的涉外农民工就业。但外派农民工权益在国外受到侵害事件日渐增多,这就使得如何为境外劳动同胞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成为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本文从时空角度认识了满洲里外派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现存问题及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圆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体系的整体构建进行探析。并提出促进加强外派农民工的法律保护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各种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措施及不足,进而提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及政策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涉及到9900万农民工和其身后的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3)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现今,养老保险作为重要的一个解决办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大力普及医疗保险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作为一个基数大而又弱势的社会群体,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也在走入人们的视线。本文针对成都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基于对此现状的分析,将主要从农民工自身和社会方面着手提出法律上的建议,以期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实际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有利于美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子昂 《江苏商论》2022,(1):111-113
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19年“江苏省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选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逐步代入不同特征的变量来挖掘影响因素的潜在信息。研究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状况和社会融合状况十分敏感,若不能达到预期将导致落户意愿下降;男性农民工相较于女性有更低的落户意愿;家庭人数越多,农民工落户意愿更强;社会融合状况在农民工是否落户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农民工在城镇拥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其落户意愿会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相继归乡,第二代农民工迈开了他们的进城步伐.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比第一代农民工更为执著,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们成为更易于市民化的群体,因此如何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群体,最终实现市民化是当代城市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主要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第二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他们在社会融入与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李幸幸  韩金甲 《商》2012,(23):132-132
民惟邦本,邦固民宁。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社会的安定程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农民工问题是中国长久不衰的民生大难题。而社会生活是受法律调整的,农民工问题作为关系十几亿人口的大问题,作为国家发展进步的薄弱环节更加需要法律的调整与规范。其中,刑法以其强制性、制裁性等独特之处,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姜颖 《商》2013,(7):147-14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我国户籍制度下特有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严重。本文从我国法律法规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规定,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现状、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以及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建议四部分论述。我国反就业歧视规定较为分散及原则性,对反就业歧视救济不利。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图表分析出农民工受到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产生这些歧视的原因在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原因、户籍制度背景以及法律救济不利。本文提出应该从法律制度和行政执行两方面完善反农民工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就业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工群体的养老问题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结合当前已出现的地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理论发展的经验基础上,笔者认为全国统筹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应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采取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基金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井针对农民工不同的流动类型实行有所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王刚  陈建华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11):236-237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有的群体,他们每天从事着这个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却拿着微薄的工资。将从农民工这一名称谈起,论述农民工生活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对农民工进行保护的相关措施。当前中国对农民工问题所立的法律很多,但农民工的权益之所以仍得不到保护,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重视不够,执行力度不强,对农民工的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十分不利。国家应该利用法律和政策工具,建立起国家、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工资协商决定机制,达到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