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5年4月10日,当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他也是中国内地惟一一位入选的企业家)时,据说任正非特意嘱咐手下不要搞任何形式的宣传。 但刻意的低调瞒不住精明的竞争对手。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所有的老牌国际电信巨头都感受到了华为这家由他一手缔造的中国企业的强大压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第三世界国家,也不再  相似文献   

2.
非常任正非     
他在任何时候都把“活下去”放在第一位。只要走进华为,谁都会感受到“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孙新合 《财会月刊》2013,(6):I0014-I0014
刘海超再次提前下班回家,然后把自己反锁在卧室。他自以为做得很巧妙,殊不知,细心的母亲常爱梅早已发现,只是怕伤害他的自尊没有说什么。但是,眼看问题越来越严重,她不得不发话了:“海超,告诉妈妈。是不是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了?”看着母亲挚爱的眼神,刘海超委屈地说:“我不想上班,觉得单位的同事都不愿意和我来往,无聊得很,就让我在家吧。”  相似文献   

4.
咎慧昉 《中国企业家》2013,(20):124-124
“要不是你是某某的朋友,我是不会接受采访的。”麦家一上来,就让我的采访背上了人情债。 在人情上,麦家比我更受累。因为他很难对朋友说出拒绝二字。家乡的父老、亲戚朋友、同学的朋友……一堆堆人情涌向麦家跟前,他有时候硬着头皮,也不想让朋友脸上挂着失望走掉。  相似文献   

5.
《东方企业家》2010,(3):38-41
“不要嫌晚,只要你信仰互联网,任何时候进场都不算晚。”在《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一书中,作者林军曾经如此写道。但他一定没有预料到,他错过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另一个“沸腾”的巨变转折点。只不过,这一次“未嫌晚”进入互联网的,是“国家队”。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都很关注华为,因为这是中国IT行业的标杆企业。最近华为发生了几个“小”新闻,觉得挺有意思,值得和大家分享下。一个是加薪。据华为称,今年下半年将对中高层员工薪酬进行调整,预计工资涨幅5%至10%。在通货膨胀大环境下,这对华为员工而言是个不错的消息。  相似文献   

7.
月光如水。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立在哨位上。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不想家的…  相似文献   

8.
杨柳  松涛 《英才》2008,(1):32-34
“张大中不会再参与到家电这个行业中来了,他离开这个行业了,而且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什么都不要,股份也不要,未来也不要,只要钱。”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华为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华为的“轮流坐庄”,更多地被视为“过渡模式”谁会最终成为那个“真正的接班人”?答案,将在任正菲从华为彻底退出之前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在学习华为,但一些企业“学不会”甚至“不愿学”的,恰恰是华为所遵循的管理普遍规律和原理。
  最近,一本总结、分析华为公司及其创始人任正非管理思想的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十分畅销,笔者见到不少企业界的朋友,包括老板和高管,都在认真阅读、撰写心得或组织讨论。更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前往华为总部“朝圣”,现场体验华为的氛围和气质,思考、探究华为成长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顺水推舟法     
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却想去野外玩。我说去不了.孩子很不满意:“我叫你做什么你都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一说完.孩子就嬉皮笑脸地说:“爸爸,我要你管.我听你的。”  相似文献   

12.
终极情怀     
王明夫 《中国企业家》2005,(13):116-117
什么是终极情怀?读完下面二则故事所引发的那种“不想说话”的感觉就是。1955年4月8日,爱因斯坦去逝。他在遗嘱中写明:“不要有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不要建造任何形式的纪念碑和雕像”;“我要把全部尸体火化掉,这样人们就无法凭吊我的骨殖”……他的尸体火化后,在一个对公众完全保密的时间和地点,随风飘散,归于寂静的宇宙深处。有理解说, 骨灰的随风飘散,是爱因斯坦向宇宙  相似文献   

13.
读者     
《中国企业家》2004,(11):16-16
淡化英雄 看过华为是如何打赢国际官司,并借官司提升自己国际大公司形象的报道后,在替华为高兴之余,我更加推崇《中国企业家》文中提到的任正非的“淡化英雄”的思想:“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  相似文献   

14.
赵志龙 《英才》2006,(7):40-40
在那些试图融入异国文化的CEO当中,刚正式就任英博(Inbev)亚太区总裁的比利时人Dirk Moens绝对是个积极分子。现年59岁的他给自己取了个地道的中国名字:丁凯。不仅如此,两年前丁凯还公开表示:他领导下的英特布鲁中国公司,不想成为“在中国的英特布鲁”,而要做“中国英特布鲁”。  相似文献   

15.
中兴通讯临阵“换将”——任公司总裁达6年之久、功劳甚多的殷一民突然卸任,引来外界关注。知情者认为这和“死对头”华为的竞争有关,因与华为相比,中兴通讯发展过缓,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并不回避这一点,不过他指出,  相似文献   

16.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7,(21):114-114
他说过两天来中国,一等就是三年多。一千多个日子不算太难过,如今中国的“股神”已经论笸箩。 他说中石油我卖亏了,再等等又赚百亿多。“你看你看,”大家说,“不要迷信巴菲特。”  相似文献   

17.
声音     
《英才》2008,(5):16-16
“丰厚的薪酬是为了通过优裕、高雅的生活,激发人们更加努力、有效工作的,不是使我们精神自闭、自锁、我们不要再把绅士风度、淑女精神当作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而自以粗鄙为荣” ——任正非在写给华为党委成员的一封信中表示: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哪个企业是走出去的成功者?怎样才是真正走出去?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企业界关注的话题。在4月28日第四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记者就这些问题请教中英商会首席中国顾问及英中企业对接项目主任吴克刚先生时,他认为,目前在英国投资最为成功的企业是华为,他笑言,“事实上,华为不仅在英国,在全世界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尹生 《公司》2004,(9):24-33
走过“冬天”的华为,正在经历一场由隐秘到公开、由简单到复杂、由内部增长到外部增长、由中国“土狼”到地球“土狼”进而到“狮子”的胆颤进化。其中每个细节都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一年半的缠斗,早在你看到这组封面报道两三个月前,思科诉华为侵权这桩近年来知名的跨国官司就已经尘埃落地了。 为什么现在还要去追踪、还原这起诉讼的始末? 《中国企业家》认为,以思科诉华为案为切入点、为横断面,是观察华为——现在这家国际化触角最为广阔、深入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巨大蜕变的最好视角。对于一个正在高速运转的物体来说,一点微小的外力都有可能被急剧放大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内在结构。2002年末,正是华为“发展中国家市场遍地开花,欧美市场初战告捷”、即将迎来在国际市场大步跨越的时刻,思科之诉就是那“微小的外力”,它是击中华为这样一家中国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还是促使华为的国际化水准成功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