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政新 《中国市场》2014,(16):92-94
城市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地区来说,区别它们的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文化已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一体化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佳木斯市是一座以农业经济为主、新兴工业经济为辅的中小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增长方式单一狭窄且增长缓慢,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前瞻性等特点,具有中国现阶段典型的中小城市特征。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探索城市文化发掘的方法,并在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未来发展策略,为当前的城市文化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 文化祁县融合历史与现代气息的晋商文化魅力在当今城市风格"同质化"的时代,开发和运用城市文化资源成为城市从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个性,充分展现城市个性和特色,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产业、产品、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炼出城市品牌,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和灵魂是城市文化。祁县作为晋商故里,承载着厚重的晋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城市的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并重视城市营销这一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城市营销是市场经济大潮下各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在同级别的城市当中,南宁这个只有七十多年省会历史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而处在相当不利的地位。本文从南宁市对局限与不足入手,从现当代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南宁城市文化精神的确立、文化特色的优势长处及城市文化品牌,以及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等问题,提出了南宁亮出"城市名片",由"广西南宁"提升为"世界南宁"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的精神和灵魂,而城市特色则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本文研究了蓬莱的四大地域文化,引入凯文?林奇相关理论,按照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进行分类,对基于蓬莱四大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对蓬莱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胡玲 《中国市场》2012,(1):98-99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国城市竞相发展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景德镇因"瓷"而享誉中外,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本文从陶瓷与景德镇城市的发展渊源着手,阐明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提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形象的提升、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就业的拉动、城市GDP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鲜珠 《中国广告》2003,(10):52-53
现今许多领域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综合性观点来看待建筑、城市、环境美化等与人类有关系的环境问题。现代城市越来越向物理功能化发展,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视觉文化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季节对人们心情的影响很大,在树木茂盛的春天和夏天,城市看起来特别有生气,好像有生命似的。而在落叶缤纷的秋天,人们感觉到城市孤独而凄凉。如果说决定城市环境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城中村",城中村的村民与城市的文化存在着滞后的现象。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现象,它融入城市是自然规律,而传统的"城中村"物质形态改造并不能解决"城中村"的问题,"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转变的综合过程,必须提出基于文化融合的"城中村"改造路径,以推进"城中村"的健康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要。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对城市品牌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荆州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综合荆州的传统文化特色,结合现实品牌建设需要,荆州可以从"艺术荆州"、"工艺荆州"、"三国荆州"、"楚都荆州"、"名人荆州"等方面着手,在城市建设中植入传统文化,以此来打造荆州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可以吸收借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古今文化的融会贯通,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城市品牌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们说起"烤鸭"就会想起北京、说起"狗不理"就会想起天津、说起"夫妻肺片"就会想起成都、说起"过桥米线"就会想起昆明、说起"曹祥泰"就会想起武汉、说起"六味斋"就会想起太原……一座鲜活的城市,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传统"老字号"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记载着历史,凝聚着情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无限潜力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既传承着这个城市的人气根脉,也茂盛着这个生态系统的伞盖,是每个城市影响面最深、最广、最持久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0.
《品牌》2019,(11)
随着城市发展步入品牌竞争时代,许多城市纷纷制定城市品牌战略。2018年,衢州确立"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并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品牌打造。本文基于衢州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提出城市视觉形象建立、城市产品打造、差异化传播等城市品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长三角中心区域,北倚长江、南枕太湖,矗立着一座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的现代工商城市——无锡。这是一座拥有千年文明、百年繁华的江南名城,这里是中国吴文化、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现如今已成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综合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连续八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佳商业城市"。而如今,这座城市又多了一项殊荣——"中国品牌会展城市"。  相似文献   

12.
文化形象构成"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城市所具有的中心地位,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示范作用决定了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塑造好城市的文化形象。基于此种认识,探讨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城市的整体形象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3.
余琨 《信息与经营》2011,(9X):128-129
<正>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和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在互联网时代中,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坦,我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超乎想象的改变。而城市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独立到融合的变迁。在异域人文与本土风格相交的碰触中,建筑随着时代的历练不断适应着都市多元化的需求与价值观,并孕育出适合于时代的建筑"混血儿"。放眼世界,我们经常能看到建筑艺术与文化相杂糅的  相似文献   

14.
论青岛文化     
陈群丽 《消费导刊》2009,(18):232-232
青岛文化,总括起来可以说是下面三种文化:工业文化、海滨文化(海派文化)、新城文化。青岛是一个工业城市,从建市起就以工业为主,当年的"上、青、天"就说明了青岛做为一个工业城市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后,青岛的工业更是以大踏步的行进速度行走在全国工业城市的队伍中,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一、工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扬州工"精神是扬州城市文化价值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工"精神是包含了尊重和热爱生命、追求精致美好生活的生活理念,爱岗敬业、坚韧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城市精神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力和对市民价值观的导向力度不足等。通过构建全社会弘扬"扬州工"精神的三级体系、弘扬"扬州工"精神以蓄积扬州城市精神文化的源头活水、引领扬州市民的价值追求、打造扬州城市特色文化名片等路径实现促进扬州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后工业社会到来,出现了新的经济空间现象:基于人脑创意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在城市旧区集聚发展而形成了创意产业园。作为新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它很快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空间的切换与提升,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和亮丽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泉州"源和1916"为例,研究创意园区与城市休闲结合的发展历程,探讨两者耦合发展的模式,提出持久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连,不仅是中国最早进行城市品牌建设的城市之一,更堪称中国城市品牌系列中的最佳范例。如今,大连人奋发图强,从政府到民间共同打响了品牌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战役。一些企业界人士更是积极参与其中,主动肩负起了"让城市文化起来"的历史使命。大连市中山美术馆馆长、大连鹏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恩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而创新的、被人期望的个性是很难的,如果处理不好,反而显得肤浅、杂乱和庸俗。本文针对城市"人文景观"的复辟和掠夺,所造成的人文景观质量的下降以及伪人文吞噬传统文化的现象,提出探索性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9.
沿运河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的机遇,借助和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产业开发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坚持创新性、整合性、市场性、精品性原则,选择"点线结合、分类开发、品牌扩张"模式,做足水文章,实施精品战略、协作战略、营销战略;弘扬淮扬美食文化。通过有效实施,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文本以推动中国西部城市文化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方向,探讨吉木萨尔县努力打造"中国西域文化之都"的内涵、依据和关键举措,探索城市发展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起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