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多边投入产出模型的贸易数据计算1997-2008年贸易内涵CO2量,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不利于我国CO2减排量(BEET)目标的实现,但有利于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强度(PTT)。本文同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各部门BEET的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净内涵CO2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技术效应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CO2减排量)的提高,但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各部门的PTT做Divisia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利于降低我国污染强度,结构效应的影响并不统一,可以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降低CO2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多边投入产出模型的贸易数据计算1997—2008年贸易内涵CO2量,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不利于我国CO。减排量(BEET)目标的实现,但有利于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强度(PTT)。本文同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各部门BEET的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是造成我国净内涵CO2增加的重要原因,而技术效应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CO2减排量)的提高,但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各部门的PTT做Divisia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利于降低我国污染强度,结构效应的影响并不统一,可以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降低CO2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海南省"十二五"期间的进出口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进出口隐含碳平衡变化的原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海南省进出口隐含碳呈逆差,且逆差有增加的趋势,说明海南省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其中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引致进出口隐含碳逆差增加,而规模效应引致进出口隐含碳逆差减少。若区分不同的部门,发现不同的部门进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不同,原因也有差别。因此,若想进一步减少海南省对外贸易的碳排放,必须在不断增加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逆差的基础上,依据不同部门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贸易结构、提升部门的碳减排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各国通过减少国内生产,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欧贸易隐含碳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中国对欧盟净出口隐含碳占到中国总排放量的3.07%~8.41%;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是它们却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欧盟应对中国的部分碳排放负责,中国则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应用,改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对外贸易对广东省CO2排放量的影响,并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解释了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投入产出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不利于省内CO2减排,但有利于降低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Divisia指数分解的结果表明,协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叉作用是降低贸易CO2排放强度的关键;广东省的贸易顺差额是导致广东省CO2净内含量顺差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可以减少CO2贸易顺差,但是这两个效应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贸易开放影响环境污染的"三效应假说"为理论依据,运用修正的GML指数法将2000-2010年中国省级的碳排放分解为经济规模变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动三个部分,然后在控制变量内生性、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贸易开放进行回归,以检验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总体上增大了碳排放,主要源于正的技术效应,其次源于正的规模效应;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由于环境规制力度的中外差异,贸易开放通过恶化技术效率与前沿技术水平两种路径引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而形成正的技术效应。  相似文献   

7.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8.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斌  汤铸  陈开军 《商业研究》2006,32(10):112-115
采用Panel-data模型方法,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建立联系贸易与环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并用我国各省的二氧化硫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规模效应加剧我国环境的恶化,而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改善我国的污染水平。结论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黄敏 《财贸经济》2012,(3):129-135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但能源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能源结构和出口结构仍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分别基于不同分解层次(3个产业、8个主要部门、43个子部门)以及短期(1994-2008年)、长期(1980-2008年)两个时间段来考察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产出效应和结构变化效应是碳排放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则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部门结构细分程度越高,产出效应、技术效应、结构变化效应的解释力越弱,而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显著增强;长期内产出效应、技术效应对于碳排放的解释力均下降,结构变化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却大幅度提高;此外,我们发现能源结构效应、能源价格与GDP和碳排放之间的去耦指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研究中国出口引致的8种污染气体排放量问题。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出口引致的污染气体排放总量增长2.23倍,且这一增长主要发生于2002-2007年期间。2011年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相比1995年下降43.72%。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国单位出口排放量小于中国整体出口单位排放量。SDA分解表明,排放技术的改善是促成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而投入技术效应却是阻碍因素,出口结构效应对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的影响有限。其政策含义是,未来在继续通过改进排放技术改善中国贸易质量的同时,应该注重改善投入技术,并且着力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来降低单位出口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度了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并对代表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的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解。实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地区差异明显。通过指数分解发现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技术变化指标较低,技术效率指标较高,表明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技术和农产品流通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1990—2019年的经济制裁网络和增加值贸易网络,在分别对其结构特征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估计经济制裁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结构演进的影响。研究表明:(1)经济制裁对增加值贸易网络局部结构存在显著的破坏效应,并且金融制裁的破坏效果明显大于贸易制裁。(2)增加值贸易网络的内生结构特征使得增加值贸易网络整体结构在经济制裁的环境下仍具有韧性。(3)经济制裁对增加值贸易网络的破坏效应在30年间呈现出先增后降的特征,并且经济制裁强度越高破坏效应越大;进口制裁的破坏效应大于出口制裁;多边制裁的破坏效应大于单边制裁;欧盟发起的经济制裁的破坏效应大于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此外,本文也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关系、增加值贸易互惠性、领土接壤等因素会促进增加值贸易关系的缔结与深化,这为各经济体制定应对经济制裁的相关措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1~2009年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广东和浙江两省海洋新兴产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9年来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下降,而同期浙江省出现上升,代表创新效应的技术变化指数两省均出现上升,代表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指数广东省出现下降;广东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是纯技术效率(管理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下降;广东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15.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Michaely指数纳入引力模型,并建立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中欧贸易的长期和短期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欧洲经济一体化促使欧盟的经济小国调整自身生产和贸易结构以适应欧盟的生产贸易结构,欧盟经济大国对华贸易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从长期看贸易转移效应是影响中欧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而贸易创造效应、中欧双方的经济规模以及汇率因素也对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短期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共同作用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引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评定理论,并运用Grubel-Llol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目前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虽不完全取决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但产业内贸易对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提升产品技术等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可以扩大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利用产业内贸易过程中的产业转移增加我国产品的多样性,改善产品结构。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是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入手分析超额外汇储备的来源,认为中国超额外汇储备规模与FDI和加工贸易净出口有正相关关系。以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对FDI、货物贸易净出口、一般贸易净出口、加工贸易净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值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和VECM检验,结果显示FDI对来料加工净出口和进料加工净出口、来料加工净出口和进料加工净出口对外汇储备增加值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FDI、来料加工净出口或进料加工净出口、外汇储备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外贸易通过能源的直接进出口和间接进出口影响着一国的能源消费。本文首次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因素分解法分行业研究了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因素分为能源强度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国内需求效应、净出口效应,根据1992、1997、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上述各效应,并重点分析了净出口效应;得到了1992—2002年间,对中国能源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进出口部门。研究认为,1992—200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使能源消费减少了11823.58万吨标准煤。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计算中国1997年、2002年与2007年出口贸易内涵能源,证明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增加是我国整体能耗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通过对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分解,说明中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的提升完全是由于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造成的,出口贸易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内涵能源增速的减缓有积极作用,且结构效应进一步发挥影响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商》2015,(51):199-201
基于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的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技术构建行业规模、行业结构、能源强度和技术效应四个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揭示这四个影响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S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2年,行业规模扩张是导致SO2排放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SO2排放增长71.2%,达到3853.43万t;治理效应和能源强度减排SO2效果明显,分别减少排放26.6%和17.80%,短期内仍是SO2减排主要贡献因素;行业结构调整促使SO2排放经历了从正增长到负增长的转变,减排量和减排潜力较大。不同时段中,2001-2004年,行业结构和行业规模增加SO2排放;2001-2004年、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治理效应和能源强度促进SO2减排,排放量呈明显下降的负增长趋势,行业规模呈现下降的正增长趋势;2009-2012年,行业结构的SO2减排效果最好,其它两个时段减排效果欠佳。未来要实现我国SO2减排目标,在短期内工业行业应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靠先进技术,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在长期应加快工业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