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昌良 《消费导刊》2009,(10):232-233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党坚持长期执政的依据和强大动力。实现社会公平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政治公平;二是要"遏制"两极分化,实现分配公平;三是帮扶弱势群体,实现道义公平;四是保障公民权益,实现权益公平。  相似文献   

2.
周爱冬 《中国市场》2009,(35):74-75
实现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无论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看,还是从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看,都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社会关系,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文章通过论述西方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是不能完全拉平的,否则就会失去效率,只有消费差距可以实现均等化。我国政府应该把社会公平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面。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选择先普及后调整,先阶层均等化后社会均等化,先绝对必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后次必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可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公平+市场经济。这里说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效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前者实行计划经济,后者实行市场经济,而在于在运行市场经济中是否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注意实现社会公平,是否把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结合起来,这既是我们要建立和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又是我们追求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6.
陈秀兰 《中国市场》2007,23(35):62-6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特别强调公平理念。笔者认为,在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应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也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建设更为公平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落实到地税部门,就是要不断提升依法治税水平,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发挥部门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诉求,应从实现社会公平、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主体多元化、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民生,进而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愈益拉大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效率和公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一重要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与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而且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时,要充分认识到公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机制和环境,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条件。公平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阶级看来,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在依靠土地对农民进行剥削时,对农民来讲在承受着被剥削的不平等待遇,而在统治阶级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不公平。其实,在封建社会后期,不仅农民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即使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也在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在资产阶级内部建立了所谓的公平,但这种公平只不过是一种产权的公平,而这种产权的公平从制度上保证了资本产权的合法性和不可剥夺性,从根本上维...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要缓解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可采用的手段很多,其中发挥政府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和根本保障。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以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为目标,在实现经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渗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多方入手,综合调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力手段;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弥补市场分配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正义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表现为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司法的公正等诸多方面。而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高层次,人们通常以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作为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雨辰 《商》2012,(18):139-139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既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更是一个制度体系问题。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因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表面上看是各项具体的制度的不完善,背后的实质却是公共权力私有化严重阻碍着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使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难以实现。为此,必须首先有效防控公共权力私有化,保证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以制度来保障权利和机会的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也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着对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抉择。在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上,不能对其做简单、机械的理解,而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时调整,采取灵活的政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原则,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公平和效率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括,为解决我国不公平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老年人口便是公平保障的重中之重,若要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拥有全国7%人口的山东省,更应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做好、做实,在全国做出表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献瓦。  相似文献   

17.
齐敏 《中国市场》2011,(31):130-131,152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它的提出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要在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政府职能建设,确保实现公平参与,合理共享。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想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尤其是在目前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同工同酬是社会分配公平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正确理解同工同酬问题。"富士康涨薪未了局"事件的爆发是同工同酬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此为例,对同工同酬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9)
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深刻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才能明白公平正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党和领导人就必须从教育公平,社会福利和分配公平着手,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