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处于城市化前沿阵地的大城市边缘区,作为探索城市化规律、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从近年来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规划弊端入手,以综合性、关联性和特殊性的视角,揭示出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学和产业经济学,深入分析规划弊端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发展理念、规划模式、产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世峰 《经济地理》2006,26(3):478-481,486
准确界定地域的特征属性是科学制定加快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前提。在述评前人关于大城市边缘区地域范围划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的概念,然后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最后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内的小汤山镇、潭柘寺镇、温泉镇和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进行了界定。界定结果为:小汤山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210,具有城市外边缘区的特征;潭柘寺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0758,具有乡村腹地的特征;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4922,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万柳地区的地域特征属性值为0.7116,具有城市内边缘区的特征。表明潭柘寺镇和温泉镇的地域特征属性与地域空间位置不一致,发展落后于应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旅游经济注入对乡村经济重构的作用,及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乡界限趋于模糊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城市周边城乡融合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即是这一特点的一个突出表现。以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为例,从实体地域和未来人口规模两方面探讨其城乡融合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制定大城市的发展规划时,要密切关注其周边城乡融合区内农村人口就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城乡融合区转移的状况,并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把城乡融合区的发展趋势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6.
超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迫切要求实现土地的优化配置。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从土地优化配置要顺应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土地优化配置中的人口再分布、人口优化配置、新旧区之间的人口流迁、暂住人口和老年人口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开敞空间(open space)已经成为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种空间类型,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人居环境中的渗透,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开敞空间优先"(open space first)已经成为追求更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最佳规划程序.文章在系统综述国内外开敞空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人为干扰强调将开敞空间划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开敞空间.同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典型案例,从开敞空间体系的角度探寻花都区人居环境问题,并提出开敞空间营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但作为设区一级的市总工会下属的区总工会又在“块”里“条”、“块”两种属性并存。因此,如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新形势的要求,明确地方工会的工作定位,探索形成更完善的工会组织体制,对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方针任务、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对所有大城市都意义重大,探讨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地域分布,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的选址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的剖析入手,制订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通过问卷调查对杭州城市人居环境作了评价,归纳总结了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3点结论和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州乡村人居环境演变与改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国以来制定并实施了四期城市总体规划,文章通过对其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阐述和分析,认为洛阳城市总体规划演变具有对传统的、固有的文化延续和发展,创新与继承相续,保护和发展相连的特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经济、行政、社会等诸多相关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洛阳现代城市规划演变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LUCC时空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中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自成体系的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不仅是内蒙古的社会经济重心,也是中国北方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文章应用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进行了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动态分析。1990—2000年间呼和浩特和包头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增长2 512.55ha和2 259.33ha,净增加率分别高达33.00%和23.72%,城市用地的向外扩展,大面积蚕食建成区周边地带耕地和牧草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过程。研究证明,在包头市边缘带耕地和草原的退化形势极其严峻。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形态演变及机制研究——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期大庆市矿区及城市建设规划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GIS分析、统计分析和类型分析等方法,从体系形态、结构形态和肌理形态三个层次分析大庆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特征和机制。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认识:首先,大庆市空间体系形态较为分散,但有着聚集发展的趋势;其次,大庆市油田开采区内与区外的城镇结构形态演变分别遵循受控"点—轴"发展模式与多核心、带状发展模式,耦合形成了城市整体的结构形态;第三,城市肌理形态体现出类型和层次上的单一性,并有着特殊的"大院式"空间形态单元;第四,大庆市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可归纳为四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约束作用、引导作用、作为内在机制和推动作用等途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被带动迁入的少年儿童和老人规模也日益增大,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借助问卷调查资料,以带动迁移主体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带动迁移率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沪时间长短、受教育程度、从业状况、收入水平五个方面考察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以期解析大城市带动迁移行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是生态学、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阐释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和阶段判定,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不断运行的开放系统,系统的转型升级和质的飞跃主要依靠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转换。在基础上,借助生态群落演替的基本理念,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方法,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阶段分为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并构建了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时空背景下,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和动力机制,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增加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是十分必要的。经计量城市短期和中期人口容量,增加城市人口是可行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要受住房条件的制约,在中期受城市供水能力的影响,在长期上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制约。部分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因此鼓励其增加人口乃是目前合理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和浩特市辖区为研究区,从"暴露—敏感—应对能力"构建人居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分析人居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地理空间分析法度量其空间分异,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自然、人为因素与人居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异关联程度,解析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居环境脆弱性等级先升高后降低,中心城区脆弱等级高;暴露度高值扩展方向与城市用地扩展方向基本一致;敏感性等级呈圈层扩散,低敏感两横一纵结构被瓦解;应对能力脆弱性演变呈两极化趋势,低值取代高值以面状迅速扩散。人居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呈高水平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集聚效应显著。政府调控、居民收支、自然灾害、城市化发展是人居环境脆弱性演变的关键因素,人类干扰对人居环境的阻抑与改善作用并存,对自然灾害的防控成为首要任务,促使城市发展对人居环境脆弱性的正面效应向负面效应转化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实践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取得多方面的成效;继而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在政策设计、政策推行、服务需求、规划、政府与市场边界等方面面临着挑战;最后提出北京市应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厘清政府职责与市场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