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静 《特区经济》2014,(5):162-164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总体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必会遇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经费保障能力不足,社区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需要提出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社区规划衔接以及建立村社共同体之社会整合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财富的大幅度增长,在金融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准私人银行业务,但目前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还是有明显的不足和弱势.文章主要分析了制约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农村出现了合村聚居现象,随之农村社区作为新居民点应运而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亮丽的光环。诸多地区如山东德州,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按照城镇建设规划,选择了村庄合并、集中居住、建设农村社区的发展之路,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4.
王雷 《改革与开放》2016,(14):112-113
近年来,在政府的各种努力之下,我国的三农事业发展良好,为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从政府职能重新确定和新型社区居民培养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金融的供给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拓宽资金的运用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着重对农村探讨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从载体、资金来源、利率、风险防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军民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开展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以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能力。文章对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的路径,希望能对加快我国军民两用技术的转移,促进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它涉及到大量的土地调整,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根本问题。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出发,关注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及困境,在传统解决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力求提出一种适应农村现实状况,便于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创新型道路。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在协调人地关系,增加耕地面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大的潜力。由于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将耕地面积的增加作为整理的主要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由此引发大量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现有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和大气资源等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土地整理中应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红云 《黑河学刊》2011,(5):45-47,143
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当前农村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群体的社会分化、农村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农民思想观念多元化等问题,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农村文化教育状况、运用群众语言和现代化宣传手段、发挥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服务逐渐在我国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此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省诸城市"多村一社区"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公民的满意度进行了微观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村庄改革后形成的"多村一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是较为满意的,并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在居民心中的重要性程度,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的关联度较小,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便利程度和居民年收入水平这两个因素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还表明,我国在社区服务提供方面,仍然存在着福利设施的可及性较低,供给不均衡,志愿性服务和专业化服务比较缺乏,服务项目较少且水平较低以及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的问题,因此,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而重要。  相似文献   

12.
郭俊敏 《改革与战略》2011,27(11):84-8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但内需却严重不足。农村消费占国内消费的绝大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因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亦不尽合理。文章针对上述情况,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3.
于凤芹 《乡镇经济》2008,24(5):120-123
21世纪以来,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美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社区银行由于自身的规模、机制、地缘、人缘和信息优势成为解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农村地区建立社区银行,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模式、金融监管模式,并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厚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80-84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分析——基于460户样本的调查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越 《新疆财经》2014,(6):68-77
本文基于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评价全省农村土地的流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呈现流转方式多元化、流转过程市场化且日益规范化、流转价格日益合理等趋势。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等,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如土地产权不明、缺乏有序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土地流转形式过于分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为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安徽省农村土地科学合理有序的流转。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且规范的合约安排是降低要素市场交易风险和保障参与者预期收益的重要基础,但农地租约却普遍存在缔约短期化问题。其中,农户的风险预期是影响其农地租约期限的重要因素,而风险预期既可能是源于缔约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是合约本身的不完全。因此,文章重点考察农户风险规避对其农地租约期限的影响,并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不完全两个维度阐述农户农地流转中风险的形成及其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承租方了解越多,尤其是与亲友邻居更可能基于关系信任而形成短期租约,而租约中的违约惩罚条款则能够弱化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激励农户选择长期租约。由此,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农户农地流转受到社会关系与市场影响,导致其缔约行为兼有差序格局与商业交往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金玉 《乡镇经济》2005,(11):58-61
近来年,不尊重农民土地自主经营权,强迫农民流转土地,随意违法截留土地流转收益;不尊重农民意愿,违法强行征占用农户承包地,低价进行补偿等现象十分严重。从制度原因上探讨,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对此进行阐述,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农地证券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也表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阻碍了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章针对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实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思路,并建议:继续推动和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证券化信用担保、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为土地证券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土地存量、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以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并对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限制了土地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和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土地效率的提高,土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不显著。上述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20.
租约选择的微观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既定土地占有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完全竞争、产量风险、交易成本、监督劳动费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中国地主制租佃史中的分成制、定额制、工资制三种租的选择。对多种租约并存在租佃结构,以及不同地区对不同租约选择的偏重,给出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