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志国 《发展》2003,(2):72-73
2001年6月以来的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熊市。尽管国民经济的整体走势依然十分强劲,但股市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始终狂泻不止。虽然管理层为扭转股市颓势而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的救市措施,但股市对这些措施却似乎置之不理,依然固我地循着熊市的轨迹而继续前行。这一切在提示着我们:中国股市的内在机理已经发生了严重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进行研究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解决,中国股市的状况就 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并有可能逐渐滑入长期大熊市,且会反过来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拖累作用。从总体上来说,中国股市的危…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中国股市的分水岭,2005年之前是一个阶段,2005年之后中国股市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2005年之前,政策对市场起主宰作用,市场波动的特征是涨跌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属于脉冲式的行情,不存在真正的牛市和熊市。2005年后,随着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张及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市场的力量开始真正主宰市场,政策的作用逐渐弱化。这样看来,2007年底以来的下跌是中国股市第一次真正的熊市。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7,(42):12-13
【英国路透社9月27日】5年前,中国股市正处于一个长达4年的低迷期。熊市激怒了投资者。 十七大之前的景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现在中国经济强劲,股市繁荣,为决策者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提供了保障,其中许多改革都将产生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发展,但中国股市却呈反向运行,连续四年熊市,市场指数几经腰斩,最近上证综指又跌至六年以来的最低点,沪深两市平均股价则跌到九年中的最低位,以至于业内业外、海内海外都有人问:中国股市怎么了?  相似文献   

5.
在2001年7月初,沪深股市处于最高点时以"漫漫熊市的信号"一文准确预见了熊市来临的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日前说,2003年中国股市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6.
刘亮 《环球财经》2008,(5):62-63
监管者总是希望股市完美,希望股市“慢牛”,因此中国股市在熊市的时候,政府要想办法救市,“快牛”的时候同样要予以打击,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稳定股市的目的,反而是加剧了股市的振荡。  相似文献   

7.
人都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从中国股市近十年的成长看,股指的起伏却常与GDP波动相背离。自2001年6月起,我国经济连续出现强劲的增长趋势,但国内股市却一反常态,出现了10年罕见的跨年度的大熊市。2003年一季度,股市好容易争了口气,在同比9.9%GDP增长率的带动下开了个“牛”头,却好景不长:面对战争和非典的共同打击,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8.
"五一"长假过后,中国股市气势如虹地展开了上扬的攻势,市场情绪也被充分激活,日均开户数猛增,成交量也是天量之后复天量,投资者热情极其高涨,长期以来笼罩在熊市阴影里的中国股市开始显露出苏醒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陈人杰 《浙江经济》2005,(14):29-31
当前中国股市最大的热门话题,无疑是股权分置问题。自2001年提出国有股减持至今,差不多正好四年。四年来,中国的股市经历了漫漫熊途,中国股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四年过去了,在熊市中挣扎着的人们早已淡薄了当年的喧嚣,在牛市中亢奋的评论家们也已经转而竞相营造更悲观的氛围。然而,随着股权分置计划的破冰之旅开始,中国证券市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新财经》2010,(8):62-65
2010年7月4日,经济学家韩志国召集了“中国股市的底在何方”为主题的微博研讨会,并提出了白己的观点:A股市场已经进入超级大熊市,时间至少三年,在中国经济转型趋势没有明朗之前,市场只有反弹,没有反转。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上海股市可以概括为“漫长的熊市,短暂的牛市”。 上海股市曾经历了两个大熊市,第一个熊市是从1992年5月原1000点一直跌到1992年的10月400点,股指随后反转形成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牛市,至1993年2月15日达到1536点顶峰。随后股指开始回落,但熊市并未确认,多空双方激烈搏击,甚至出现过在1分钟内跌宕100多点的罕见景像。股指且战  相似文献   

12.
陈宪 《沪港经济》2005,(3):43-43
新年伊始,股市再现跌势:1月下旬,沪指失守1200点,并创下1999年"5·19"行情以来的新低。漫漫熊市使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也给中国经济投下了一道浓重的阴影。人们不禁要问:股市走势为何与宏观经济形势如此背道而驰?一面是几近雪崩(有媒体称)的股市,一面是向好的宏观经济(至少从指标看是如此),如此巨大的反差,使人们倍感困惑和忧虑。前些年,就有经济学家基于宏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信息》2011,(3):72-73
1993年,对于更多的投资者来说是苦涩的。这一年更是永远不能忘掉的一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股市第一次真正的熊市开始。中国股市目前只经历过三次崩盘,这其中的一次就发生在1993—1994年,股指从1512—325,大盘跌幅为78.50%,一半个股跌去80%左右。而在此期间,初出茅庐的证券市场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宝延大战”,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购战,其引发的轩然大波远远超出了事件策划者和市场人士的预料。  相似文献   

14.
欣喜之余,人们都在问:这样的涨势能持续吗?这是一次报复性的超跌反弹,还是一次强势反转?这一波反弹能蹦多高?2300点、2500点、还是3000点?中国股市的超级大熊市到底了吗?中国股市新的一轮牛市开始了吗?  相似文献   

15.
郑勇 《特区经济》2005,(9):82-83
推出股指期货,完善金融市场再度成为市场热点。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中国也不例外。缺少股指期货,很难想象在熊市中开放式基金如何面对投资者赎回的套现风险。2004年中国股市在深幅调整中造成大量机构资金捉襟见肘甚至亏损巨大,这种风险在没有股指期货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相反,美国在经历了“9.11袭击事件”这样的惨重打击后,股市虽然大幅调整,但是并未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事实有力地证明,结构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其风险的危害性。中国加入世贸后,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必将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经济将和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的融为…  相似文献   

16.
“熊市什么时候终结?”这是一个困扰国内投资者的悬念。2004年股市留给投资者的是失望与损失,那么,2005年是节节败退,还是否极泰来?转折的时点会不会出现在这一年呢?就目前形势来看,专家认为2005年的股市走出2004年阴霾的曙光已经显现,股市将迎来转机。  相似文献   

17.
对救市政策演变前景的第一个判断是,大小非问题的解决已经没有可能。在2008年初,我在中国证券界最早提出了大小非是中国股市最主要威胁的观点,并且认为大小非会导致中国股市暴跌并进入漫漫熊市。当时,我的这种观点几乎没人赞同,但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我的判断完全正确。把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一古脑地推给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李国旺 《新财经》2006,(2):74-78
从2001年股市下跌以来已快五年了,在这过程中多少财富灰飞烟灭,多少人从富人沦为赤贫, 还有多少人被“熊”的“利爪”抓伤,伤心欲绝地离开这个市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股市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悄然变化。经过从各个角度的研究,作者认为2006年中国股市将处于熊市的最后挣扎阶段,下半年至年底是投资大机会来临的时候。但由于市场利益各方无法达成共识,市场中也不可能出现一呼百应的投资理念,因此,市场信心的恢复和牛市的出现要到 2007年初。  相似文献   

19.
2002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宣布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困扰了中国股市整整一年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终于“一锤定音”。尽管这又是一次“政策市”的典型表现,尽管像以往历次政策出台一样,在消息正式发布之前已经有一些大机构先行建仓,但由于沪深股市已长期受困于熊市行情,这一政策被市场广泛认同为“特大利好”。  相似文献   

20.
谢国忠看多楼市看空股市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称,2008年楼市的调整幅度将是小幅调整,"楼市的稳定相当重要"。他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房地产市场需求一直相当旺盛,并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到尾声,中国的楼市还会持续发展。谢国忠同时预测,奥运之后中国股市可能进入熊市,而且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相关评论:当投资者睁开眼睛迎接鼠年时,眼前可能还有点迷糊:2008年,股市牛不牛、楼市拐不拐?更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