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的道德责任和企业的道德血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经济与道德、企业与伦理并非毫无关联,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合乎道德的行为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伦理问题是企业生存的深层次问题。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经济行为必然涉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必然体现为伦理问题。要想使企业具有道德血液,一是要加大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用他律的外在机制保障企业的"道德血液"不至枯竭;二是要建立以企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打造具有"道德血液"的造血机制。  相似文献   

2.
"产能过剩"存在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争议,而中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顽疾",越治理越严重。但在国际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产能利用率更为科学,对产能过剩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界定和具体的统计上,产能利用率较产能过剩更为客观,数据的充实使得产能利用率统计得到了改善;在产能过剩产生原因上,主要侧重厂商竞争博弈等微观形成机制;从经验事实看,"长期产能过剩"表明产能利用率通常不会特别高;对于产能利用率,更多的作用是宏观景气的预警功能。我们的观点是,第一,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恰当的测度和较为可信的统计数据,现有的数据存在问题;第二,目前产能过剩问题被过度强调了,存在着扭曲的可能;第三,在形成原因上,主要是宏观需求冲击、政府政策扭曲、国有企业的利益机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第四,需回归产能利用率的预警功能;第五,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难以有效实施,执行者并没有充足的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强;第六,化解产能过剩的方式上,更多地需要健全价格和利益机制,构建市场化发展模式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引入房价上涨预期因素,利用2001-2014年我国31个省市年度面板数据,从兑现和未兑现视角分析我国房地产财富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兑现的财富效应与未兑现的财富效应截然不同,房价上涨能促进居民消费,而房价上涨预期通过加剧人们的预防动机,抑制当前消费,且各地区间存在异质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房价上涨预期增加了居民未来生存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促进消费提振内需这一背景下,政府在关注房价对消费影响的同时,还需兼顾房价上涨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因地制宜,促使我国房地产财富效应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把学生放心上,把学生当亲人"的教育理念,是坚持、贯彻党的宗旨的需要,是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体验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求实效"实施创新的重要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5.
经济伦理学要追求私利与公益的和谐的、协调的统一。斯蒂芬.杨提出以道德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观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对人们颇有启发。道德资本主义提倡将私利投入公益,践行者要有"考虑整体的自我利益"的意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效地结合了私利与公益的成功企业,对于终结贫困的重大价值,道德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最佳结合了超越性之理想与现实性之欲念的特点等为道德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性。考克斯原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践行道德资本主义的范例。但是,道德资本主义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大力培养有原则的商业领导。  相似文献   

6.
郑莉娜 《经济论坛》2013,(1):128-130
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和社会保障三方面对不丹国的幸福发展理念进行了介绍,认为“幸福指数”的提出折射出城市发展由传统发展理念向综合发展理念变迁的过程,最后提出应当借鉴“不丹模式”转变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的"痼疾"。产能过剩可能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也可能由投资层面的"潮涌现象"引起。由"潮涌现象"引起的产能过剩不能完全任由市场调节,必须辅之相关的产业政策予以预防与化解。本文构建涵盖技术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企业兼并、进入和退出的"新熊彼特"模拟模型,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和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渐进工艺创新和长产能建设周期的结合是"潮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进入、退出的干预加剧了"潮涌现象"和产能过剩。对于"潮涌现象"引致的产能过剩的治理,在实施进入规制和强制淘汰政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实施创新定向激励计划和建立高效的产业技术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8.
刘文霞 《经济师》2008,(11):41-42
“绿色”理念是人类在对环境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中产生的,“绿色”理念经历了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浅绿色”理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它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各国环保组织的建立和环境运动的全民化。“深绿色”理念是对“浅绿色”理念认识的深化,它产生于对gdp的美好与幻象的反思,对《增长的极限》论点的进一步思考。“深绿色”理念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建立在环境与经济发展整合基础上的经济观;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资源和生态问题;环境安全是政治稳定的最终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的功利、理性、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仍有深刻影响。“经济人”理念已成为现代社会“利己主义”、“经济至上”等价值理念的理论源头。“经济人”等价值理念是以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为其社会基础、“自然秩序”和理性论为其哲学基础的 ,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把合理因素绝对化、教条化就丧失其价值合理性。唯经济主义、经济决定论就是理论上和现实社会中把经济的重要性推向极端的非合理性价值理念。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在理论和实际层面上消解片面的唯经济主义的价值观 ,正确理解经济和社会的其它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程度下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差异化效应,对“环保硬约束”如何有效治理产能过剩给出解释说明.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加,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影响方向由促进变为抑制,只有适当的环境规制才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随着技术创新程度的不断提升,环境规制对产能利用率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化了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有利于促进产能过剩化解.  相似文献   

11.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12.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淡漠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对于员工的培养是理想人格塑造,这种模式存在信度、效度差等因素,企业道德教育应实现“理想人格”到“道德底线”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生本德育"理念支撑的马克思主义人性和人本质理论及其西方社会建构理论的两个维度的分析,认为"生本德育"理念关照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的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实践过程中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路径。提出以真心面对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忘我"融入学生;以平等之心面对学生,以公平之行赢得学生;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素质水平四个"生本德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9月15日,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日子,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几乎同时,世界级的金融资本巨头美林与AIG也宣布易主,而受此次次贷危机影响较小的摩根士丹利与高盛也爆出有可能被收购的传闻.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被称之为经济学之父。同时他的经济哲学理论对西方经济学乃至现代哲学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针对亚当·斯密的两部经典著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从"经济人"和"道德人"的角度阐述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希望可以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胎化"政策,无论目标还是手段,均极为严苛。这种政策,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推行?为什么是这个时点?为什么是一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通过横向、纵向的一系列比较,本文指出仅从人口指标、物质利益、制度结构出发并不能解释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与演变。其关键还在理念。一胎化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六组理念在同一方向强化建构的产物(发展代替革命、计划先于运动与市场、科学取代传统、国家优于家庭、民族国家取代种族、男权压倒女权)。正是"国家"话语主导建构的人口"危机"赋予了一胎化合法性。而危机本身,则来源于国家政治精英在发展问题上的急切愿望与强烈焦虑。  相似文献   

17.
潘毅 《开放时代》2005,24(2):108-125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的企业中出现了施行跨国公司生产守则(Code of Conduct)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反思为什么跨国资本愿意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中国劳动者的权利?跨国资本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将如何对中国的工厂体制进行全球化的改造?全球化工厂体制的确立又将对中国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权利产生怎样的影响?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的施行可以被理解成一个资本积极建构劳动关系的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概念化为"道德理念重构".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2016,(11):56-69
中国经济正面临多个产业的总量或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这一现象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的周期波动和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还需从企业产能投资行为的竞争战略和产业政策的视角予以分析。本文以2000—2013年我国乘用车制造行业的微观数据为基础,对三十多家企业产能扩张的战略性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企业的新增投资与竞争者的扩张行为正相关,即存在潮涌现象或攀比效应;行业产能利用率、需求增长率与新增投资决策之间没有十分确定的关系;政府对汽车行业的投资限制和管制,只在一定期间获得了预期的目标。基于Probit模型的计量检验在支持潮涌现象的同时,并未发现在位者通过对产能利用率的扭曲,以维持市场份额和限制进入的确切证据。对合资和自主品牌制造企业产能扩张行为的边际效应检验则发现,影响这两类企业产能投资的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国大豆加工业呈现加工产能快速扩张、加工布局向沿海港口转移、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工水平向食品和精深加工转变等特征,并形成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表明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大豆加工行业既有整体产能过剩、原料过于依赖进口等全局性问题,也有主产区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内资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局部性问题。今后,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低效产能,培育壮大国内加工企业,支持向大豆精深加工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滞胀危机和世界金融海啸的先后爆发,表明现代宏观经济学不仅不能解决当代最大的经济问题——消费需求不足,而且催生出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做重大改进,使之从宏观走向中观和微观;从平面研究走向立体研究,从虚拟走向现实。本文构建了融微观、中观和宏观于一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分析和阐述了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三个层面的内在关系和外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提出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政府干预理论等10个方面对两种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了优劣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