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具有这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尚不健全,在防治腐败上也是如此。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腐败问题在中国不可谓不重。要防治腐败就必须从认识入手,本文从腐败的危害出发,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政府腐败行为和民众的腐败观,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腐败现象,希望能对于充分认识中国腐败进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12)
村干部作为治理我国农村事宜的重要人员,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侵占公共财产、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私分集体土地、拉拢、贿选买官、私分公款等腐败行为。导致这些腐败行为的原因中不仅包括村干部自身的原因,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治理村干部腐败:在总体格局上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斗争力度;在乡镇层面加大腐败预防和制度防腐的力度;在村两委层面上完善反腐防腐体制机制;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消除腐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村干部作为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农村政策的主要主体,作为国家发展农村基层建设的依靠力量,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委托——代理关系中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利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政府官员(代理)与公共权力的授予机构(委托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为了解释腐败产生的原因,通过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模型集中分析了代理人的选择问题,该模型是根据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的,依据该模型分析得若干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4.
银行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虎 《当代财经》2001,(12):30-33
银行腐败产生的制度基础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不统一,因此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去控制银行腐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制度创新消除银行腐败,包括(1)把国有银行改造成分公司制商业银行:(2)完善公司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3)建立健全公司制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方学界自1960年代以来对腐败问题研究的大体脉络做了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回顾,试图从中寻找到对腐败研究的各种路径选择与范式转换过程的规律。研究发现,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腐败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道德论学派,到结构一功能主义学派,再到后功能主义学派,最后提出嵌入性腐败概念这样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它对认识今天中国的腐败现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人情视角下我国腐败行为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珠军  岳磊 《开放时代》2014,(2):210-223
在既有的我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沿用西方的研究范式并从宏观结构性因素中去寻求腐败现象蔓延的原因,而忽略了我国特有的本土性解释概念以及微观层面上腐败行为的运作逻辑。本文从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社会行为持续发挥作用的人情因素及其视角出发对我国腐败行为进行研究。我国腐败行为中的贿赂并非像政治学和经济学所理解的那样单一,是与权力进行交换的工具和资源,而是同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礼物馈赠具有相同的运作逻辑,即是表达和给予人情的一种方式。腐败行为中的行动主体通过"有义务地给予—有义务地接受—有义务地回报"的"人情往来"过程,将个人利益纳入双方关系的义务之中。因而,人情的义务性取代了制度的规范性,导致制度在面对通过人情往来而形成的私人关系时失去了其应有的规范作用,由此导致和加剧了腐败行为的滋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8.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虞月君腐败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本文试图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根源。一、腐败的经济学意...  相似文献   

9.
程振源 《时代经贸》2007,5(1X):59-60,62
本文依据世界106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了腐败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腐败与FDI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是,腐败对FDI的负面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诸如东道国经济开放和政治稳定等积极因素所抵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腐败行为的界定、腐败行为的产生、以及腐败行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是影响腐败的主要经济因素之一。本文建立腐败的客观衡量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及政府支出规模、市场化程度、教育水平、工资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对腐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寻租性支出、提高生产性支出对腐败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控制政府支出规模、提高私有化程度对反腐败也有显著正效应;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对腐败存在着预期的负效应,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教育水平和政府公务员相对工资的提高不利于反腐败,这与大多数实证分析的结果相反。  相似文献   

12.
倪冰 《经济管理》2005,(17):64-66
本文分析了中国转型期金融腐败行为的构成要件鉴别、状况评估、表现形式等定性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金融腐败的体制动因。最后,笔者就中国金融反腐败问题提出了宏观、微观和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种隐秘的腐败悄然蔓延,那就是一些官员拥有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预付卡(消费卡),这些会所和俱乐部档次和门槛都非常高,属于高消费场所。可以这么说,会员卡的出现,助推了奢侈享受之风,更严重的是,会员卡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权钱交易、贪污资金、侵吞公款等腐败行为。对会员卡中隐藏着的腐败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严厉整治。然而,  相似文献   

14.
已有关于腐败治理与政府支出的研究大多关注腐败治理与政府支出规模及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未考虑地区腐败治理可能存在空间效应。文章运用非主流的西方财政支出理论阐明腐败治理对政府支出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地区腐败治理不仅可以影响本地政府的某些支出项目,还能够对相邻地区的政府支出水平产生影响。文章认为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官员腐败进行统筹治理,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改善政府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15.
《商周刊》2013,(25):18-19
近年来,在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意因素中,官员腐败一直居高不下。其中“餐桌上的腐败”(大吃大喝)、“马路上的腐败”(公车私用)和“摆在大街上的腐败”(名下拥有多套房产)三大腐败被广大民众所不满。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虽只有寥寥数字却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有观点认为,官邸制将成为遏制官员腐败的利器;也有人担心,实施之后反而会成为变相福利。官邸制,这一在国外实施多年的官员住房制度,究竟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实行官邸制有何益处?官邸制能否扼制以权谋房?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前反腐败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改善政治体制、提高道德水平、完善干部选拔、教育和监督制度以及打击惩罚力度等非经济因素方面。本文试图对腐败活动中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揭示腐败参与人的经济行为规律。本文的分析发现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 ,目前中国的腐败泛滥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制度存在更多的腐败供给源和对腐败更强的需求。本文的结论是 :给定中国非经济领域体制的现状 ,改革公有企业所有制和降低政府干预程度可以大幅度缩小腐败的活动范围 ,大大降低腐败的供给 ,有力地扼制腐败活动的内在冲动 ,是遏制腐败事半功倍的得力措施。如不能根除腐败赖以泛滥的经济根源 ,反腐败的非经济手段所需的巨大成本是无法承受的 ,也不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张重 《当代经济》2007,(17):150-151
当寻租行为与政治权利相关时,就会产生寻租性腐败,寻租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行政权力过大,或者说行政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过度干预.本文从寻租性腐败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着手,并建立模型分析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学术界观点一致强调腐败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不良后果的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却以经济快速增长且腐败较为严重的情况展现于世人。本文拟透过实证分析,以人均GDP增长率作为因变量,探讨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如实际国内固定资产增长率、就业人口增长率、中学入学率、政治稳定程度、腐败程度等,探究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这些因素,特别是腐败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寻租性腐败及其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寻租行为与政治权利相关时,就会产生寻租性腐败,寻租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行政权力过大,或者说行政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过度干预。本文从寻租性腐败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着手,并建立模型分析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腐败预警预控体系架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腐败预警预控体系的内涵、组织以及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腐败预警的风险点与风险地图出发,表述了腐败主体的表现形式、滋生的双重诱因并提出了腐败预警预控体系的风险点制定;基于腐败预警预控体系的风险,着重分析了腐败风险点的角色、诱因、意识和评测;针对腐败预警预控体系的风险点,提出了角色监督、诱因控制和引导教育的预警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