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1月5日,大庆市下了一天的雪。迎着北方初冬的寒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驱车进入大庆市区。当天晚上,记者给大庆市副市长周海成打电话,得知他还在办公室,于是便直奔市政府。  相似文献   

2.
摩罗 《环球财经》2008,(5):121-121
西方人已经用殖民和市场经济的方法,将全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全球化呀).中国人将会凭着自己无比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文化资源,从政治上将全世界变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3.
要看出中国是否正在一个非洲国家展开魅力攻势,并不难。新的政府大楼拔地而起,办公室墙壁上装饰着中国古诗。酒店里住满了穿军装的中国人。还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在街市上出售食品和鞋。  相似文献   

4.
《环球财经》2012,(7):20-20
他们留着怪异的发型和胡须,歇斯底里地呼喊着,或者手持奇特兵器,或者赤手空拳,即便敌方枪林弹雨,他们也毫不眨眼地向前攻击……这种“东方恶棍”的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了。但现在,他们开始消失,至少是中国的版本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热心的中国专家,以及同我们一样的、博爱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1月1日 动荡不安的2007年已经结束,西方媒体在报道分析过去一年国际形势与未来趋势时,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巨大变化十分关注,为此发表了大量评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复兴发展快速惊人 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通过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而惊人地快速发展和复兴。中国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重点仍然是以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经济结构改革、农业现代化、增加社会保障,从而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是否会咄咄逼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意志去发展,在奥运之后也不会成为另一个西方国家,西方对中国的挑剔与责难不可能消失。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必然继续充满撞击与冲突,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奥运会之后的中国还是要在与世界的融合与互动中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10,(1):I0020-I0020
2008年-200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世界意识到了中国的力量,不少国家开始鼓吹中国的影响力。德国《财经时报》6日发表评论,批评西方工业国家的领导人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过于软弱,提醒西方国家不要过分依赖中国。文章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9.
【阿根廷《民族报》3月25日】中国的经济奇迹可以用数字来解读:近10年来,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2007年有望达到9.5%,2008年预计为9.1%。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给西方国家造成的不安同样也可以用数字来证明:已超过9000亿美元的出口额给欧洲带来的是中国商品的泛滥,以及在未来两年内700万个工作岗位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真正不希望中国完全纳入全球化的,正是西方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最少的国家.除去高科技人才以外,西方国家绝对不希望几亿中国农民进入他们的国境去打工,把他们的工人竞争下岗,去享受他们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11日】联想(Lenovo)、TCL和华为(Huawei)是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知名例子。然而,除了这些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的品牌以外,许多在海外没什么名气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迅速攫取本土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也在静悄悄地塑造自己向海外拓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卫报》5月28日】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金龙 《东北之窗》2014,(21):41-43
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国家把闲置的资金、过剩的产能、过时的设备一股脑投进中国,大发其财。到了1988年,他们突然发现,短短10年间中国旧貌换新颜了,追赶他们的脚步大大超出预料,这让他们很不舒服。恰在此时,中国出现了大规模通胀,于是国际上第一次叫响中国崩溃论。国内一些学者、企业家也认为中国经济将在1997年至1998年出现崩溃,一时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成了人们的心病。那时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周刊》7月13日】中国不高兴。这是中国一本畅销书的书名。5位鼓吹民族主义的作者说,中国应该与西方决裂,尤其是与美国及其债券(北京目前持有约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决裂。就在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不久前抵京访问,向北京大学的听众保证美国债券是“安全”投资时,他们哄堂大笑。中国的精英群体极少表现得如此粗鲁。  相似文献   

15.
《海外经济评论》2006,(39):9-10
【德国《世界报》9月20日】对自身的衰落处于长期的无知无觉,是正在走下坡路的大国们的一个特征。欧洲就是这样的衰落典型。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到访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德国和欧洲还沉浸在幻想中,以为它们能够对中国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8,(23):28-29
【英国《独立报》5月19日】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现在正在释放的力量形成了一个黑洞。这种力量非同寻常,其引力几乎不可抗拒。然而对于这个可能会打乱我们所有周密经济计划的黑洞,我们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震动了西方世界。西方媒体将其视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今年3月,《中国不高兴》甫一出版,又掀起一股“大讨论”的风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之一宋强正是13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中国不高兴》的策划人张小波同样也是《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当时署名为“张藏藏”)。  相似文献   

18.
《海外经济评论》2006,(7):10-12
在满怀敬畏的投资者、经济学家和政客眼中,今天的中国是个重要的大国,其国际形象经常在英雄与恶入之间发生无法预测的摇摆。  相似文献   

19.
未来谁为中国“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金融时报》9月7日】也许再过若干年,“世界工厂”——中国在这个星球上的美誉,或许将可更名为“世界加工厂”。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20日】今天,许多相信中国未来实力的人士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未来却感到很悲观。他们担心,当今的许多庞大经济体总有一天将在中国巨大的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光环面前黯然失色。许多人大肆渲染西方国家将因中国的崛起而出现失业加剧、资本大量外流的前景。但是,只要我们冷静地看看现实,这些夸大其辞的说法就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