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权力的过度集中会引发其他行为体的权力制衡,鉴于国际体系中经常出现"制衡失灵"的现象,霸权何以维持成为需要解释的问题。现有文献大多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思考为何出现"制衡不足",但是,作为有实力和意愿控制国际秩序的国家,霸权国不会消极等待其他国家的权力制衡,而会积极运用权力制衡维持霸权地位。作者提出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即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在国内外建立话语共识和政策联盟,以维持国际霸权结构。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旨在建立国内政策联盟的内部话语制衡,二是旨在建立国际霸权联盟的外部话语制衡,三是旨在阻止潜在挑战的消极话语制衡。强大的话语资本和对霸权地位的追求让霸权国拥有话语制衡的先发优势。话语制衡也存在局限,容易加剧霸权国的不安全感和国际体系的不稳定。作者旨在探究霸权国如何通过话语层面的权力制衡进行霸权护持,并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例,增进对美国霸权话语策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和国际社会出现有关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导致的权力转移的普遍认知加剧了中关关系的紧张性。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全面铺开之际,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已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固有的实体、静态视角不能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这一动态过程提供理论指引,过程建构主义由于其对关系过程的关注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作者在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行为体能动性的发掘提出预防性合作的概念作为关系治理的动力,从而使修正后的过程建构主义在促进关系进化上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得以明晰化,并结合当前中关关系的实际指出,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关系性理解的不足导致的关系困境而非结构、地位困境是造成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重在以关系性的过程视角实现中美关系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3.
霸权国自古就存在,但当今世界唯一的全球霸权国就是美国。美国在追求全球霸权的时候,并未完全采用历史上其他霸权国所推崇的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政治为主的权力霸权方式,而是利用其优越的经济条件,并且将其演变为政治上的支配权,对国际制度进行主导,即制度霸权。美国的制度霸权是指美国霸权与国际制度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制度为美国霸权提供了便利的权力资源,其本身也成为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公共物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被国际关系学者用来分析霸权,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霸权稳定论"。本文主要利用国际公共物品有关的理论来分析美国的制度霸权。  相似文献   

4.
2011年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成立,亚太海洋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历史新时期。由于奥巴马政府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凸显其亚太军事再平衡①,使亚太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亚太海洋安全要素与亚太海洋经济发展关联性高度提升"的新难题。中印两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破解难题做出了表率和贡献。因此,对他们在推动亚太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独特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今天东亚安全持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关系性质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双边议题导向型的关系,转向了以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力为导向的竞争关系。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实质性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外交与经济等领域的主导地位,"锁定"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者"的针对性战略步骤正在不断推进。地区安全秩序究竟将如何演变,亚太国家如何重新接纳或者对待已经变成区域战略利益竞争性关系的中美两国,整个亚太区域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外交必须站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这一新高度,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区域外交进行及时和战略性的调整,理性而又务实地规划和执行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主动、积极和建设性地塑造东亚安全的新秩序,这对重建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在竞争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规范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太再平衡战略"最近成为国际政治领域频频提到的一个词汇,它的提出源于美国要平衡和制约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赢回战略上的主导权;通过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重振美国经济的目的;摆脱美国外交困境。美国在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过程中一步步加紧对中国地缘、军事和经济上的围堵布局。为了应对美国的围堵,中国必须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破局措施。  相似文献   

7.
五年来,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一直饱受诟病,实质上折射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困境,印证了美国已从唯一超级大国蜕变为特殊大国,沦为一个摇摆的力量。美国"再平衡"源于战略焦虑,主要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三个层面铺开。"再平衡"战略出现了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军事化,这将损害美国分享亚洲地区经济红利的机会。美国的"再平衡"战略或为其盟友利用。增添了美国的战略负担。美国越来越多地介入南海事务,成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囿于美国决策者抱残守缺,试图以20世纪的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问题,"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动机和方式均存在严重瑕疵与漏洞,加上推行过程中还受到国内外因素的严重掣肘,影响这一战略的变数甚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说明了美国将难以摆脱其战略困境。而且中东与乌克兰危机都会分散美国的注意力。或许美国会逐渐认识到,在没有外来主导的情况下,亚洲国家有能力、有智慧塑造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区战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试图对中国的地区战略做出一个系统的阐析。文章探讨了中国地区战略的理念、行为 ,并且对这一战略的成果做出了评价。最后展望了中国的地区战略的未来和对地区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敏 《魅力中国》2014,(11):399-399
冷战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转移,东北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东北亚也就构成了美国全球战略中亚太战略的核心。鉴于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性,美国逐步调整其东北亚安全战略,在东北亚确立了霸权均势战略。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在全球建立霸主地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和新时期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化,出现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东局势动荡,但亚洲却在不断崛起,国际关系的重心转向亚太。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开始调整战略,把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的重返亚太必然会使东亚安全问题进一步升级。东亚各国特别是我国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大国之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就中美关系而言,只要美国不放弃世界霸权的战略企图,并且中国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就会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王浩 《魅力中国》2010,(20):60-6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成了冷战后美国“一家独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之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一超多强”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32-148,160
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格局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变迁,但还远未出现权力转移。即便如此,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也正在出现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权力变迁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主导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演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策话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单极霸权体制下的东亚安全。美国意图在安全和经济两条战线上把握东亚区域政治发展的主导权,维持区域内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和同盟依赖,牵制中国崛起并力图削弱中国崛起给美国单极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地区效应,充分获取中国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诸多战略红利。面对中国崛起,区域内国家会采取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借重域外因素的影响力或者实施新的区域战略等方式调整相应的安全政策。中国崛起的未来应该是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同时发展中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东亚安全新秩序。对于权力变迁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重组,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导向和积极效应,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双重进程中重建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金融和科技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金融霸权成为全球霸权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文章梳理了金融霸权的本质内涵、构成基础与实现途径、霸权演变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战略阻断的内涵、特征及金融战略阻断的逻辑演绎,认为金融战略阻断是金融霸权的重要遏制方式,而金融制裁是金融战略阻断的技术实现路径,后者较前者具有更高的战略意义与全局性影响。霸权国以其金融霸权对目标国具有战略点性质的国际金融中心发起金融制裁,根本性地打击叠加其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经济发展关键基础,并通过阻断传导效应作用于目标国,从战略层面影响其发展节奏、预期、关键抓手等。中美博弈大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能成为美国对中国实施金融战略阻断的潜在对象。基于香港的战略点地位和功能,预判美国对香港可能实施金融战略阻断的战略意图,及具体的潜在阻断目标、时机与路径选择,提出香港反金融战略阻断的策略与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盟地区论坛被称为“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参加的一个地区性安全框架”,在冷战后亚太地区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主国为了维持其领导权威,有必要创建多边机构,向跟随者提供自由贸易、稳定的国际货币和国际安全3类公共商品,并承担其全部成本。但作为霸权国的美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政策却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的变化过程。对此,现实主义者、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都进行了各自的解释。作者分析了3种范式的优缺点,并认为权力、机制与认同是美国对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策演变的3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6.
东盟地区论坛被称为“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参加的一个地区性安全框架”,在冷战后亚太地区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主国为了维持其领导权威,有必要创建多边机构,向跟随者提供自由贸易、稳定的国际货币和国际安全3类公共商品,并承担其全部成本。但作为霸权国的美国对东盟地区论坛的政策却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的变化过程。对此,现实主义者、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都进行了各自的解释。作者分析了3种范式的优缺点,并认为权力、机制与认同是美国对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策演变的3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7.
虽然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承认经验,但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却没有相关的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承认主要在空间(主权)、制度与身份三个维度上展开。国际关系中的承认研究其实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国家不仅仅是个在国际社会中争夺权力与财富的物质性实体,也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体。承认追求与地位追求及荣誉追求是有区别的。地位与荣誉是具有等级特征的,而承认则是基于文化多元主义。对外政策中的承认利益追求本身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内的政治合法性承认;另一个方面个则是国际社会对某项外交政策及其行为的认可。在国际关系中,承认既是行为体追求的目标又是其行为的手段。国家追求承认的核心政治动机为维护与扩展政治合法性,观众成本理论可以对国际关系中的承认进行微观机理的分析,同时观众成本理论所使用的方法又是分析国际关系中承认的衡量工具。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自"二战"以来的一个公认的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的地区性强国,对周边国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亚太地区同时作为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重心地带,双方都希望能保持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在中国不断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为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制定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来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和重要的贸易伙伴,与美国又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既压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又不损害与中国的经济往来,选择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问题来实现其"亚太再平衡"的目的。中国将面临美国重返亚太后引发的一系列地区性政治矛盾所带来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间的矛盾,分化对中国的压制力量。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相似文献   

20.
无论按什么方法计算,中国在未来的十几年中经济总量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但因为发展的前景并非一片坦途,故预测未来有很大困难。中国政府强调和谐发展,愿意维持现存的国际体系。但是,国际关系是互动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也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