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互动过程中,当代中国经历了从贫油、遭禁运、自给自足、出口到今天依赖进口的不同阶段。如何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石油足量供应,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油价变化中取得主动是今日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核心内容。作者主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理念出发,处理好业已存在的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才是保障未来中国的石油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上策。  相似文献   

2.
张晔 《亚太经济》2009,(5):7-10
当各经济体之间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在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一体化组织较为困难时,次区域合作方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上海合作组织要在经济合作上有所突破,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在次区域层面上从局部开始突破,在有条件的局部临近区域率先进行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安排,以此为突破口,最终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整个区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三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将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韩建交20年来,经济相互依赖度不断提高,贸易贡献度指数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对中国的依赖度要高于中国对韩国的依赖度,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要高于进口依赖。分析中韩产业间竞争力指数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到,韩国对华优势产业占中韩总贸易额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国优势产业所占的比重,中韩经济合作依然是以垂直互补关系为主,这不仅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是因为韩国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主导着中韩产业内贸易。中韩两国应该继续深化双边和区域性合作,一方面通过调整贸易政策,加快自贸区建设等方式努力解决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重点领域的开发合作,打造新的合作亮点和增长点,实现两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中美之间存在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外交、贸易、投资、经济自由化与技术等领域,不过这种非对称相互依赖正随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逐渐削弱、中国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渐趋增强而发生演变。文章通过构建声誉模型,试图阐释中美非对称相互依赖及其权力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美国占绝对优势、显著优势、相对明显优势、比较优势四个阶段。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文章指出两国非对称相互依赖及其权力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政治与市场的交互影响、要素比较优势的动态差异,其中市场体量尤其是中国市场体量是决定中美权力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虽然目前在中美双边关系中美国仍处于有利位势,但是中国的权力位势正在逐步增加。文章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中美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推动中美权力变迁的内在动力。文章认为,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自由化的扩大、投资权力的增强和技术实力的上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与经济权力;中方应抓住非对称相互依赖变迁中有利于中国变化的趋势,积极推进对美合作共赢战略,将中美关系引向对称依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货币体系不仅具备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性规则)和基本功能(减少不确定性),而且还具备制度的本质特征(公共品)。纵观国际货币体系史,无论哪种国际货币体系,其正常运转都得依赖于国际合作。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使得作为公共品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够在"无政府"状态下达成合作与合理秩序。霸权衰落后的国际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各国的国内协调与国际协调权衡或决策的内生需求,并可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既取决于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又离不开世界储备货币发行国(尤其是美国)与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合作。国际货币制度合作的路径取向应是从区域性合作到全球性合作。无论是为了寻求多边世界的合作还是作为利益的相关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都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程,其突破口在于推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地位和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核心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冲,是连接东西向和南北向丝路的战略节点,既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区之一,也是大国力量的激烈博弈区和各种政治势力的交叉辐射区;既是能源与资源的富集区,也是公认的全球经济的塌陷区、国际安全的动荡区和破碎区,同时又是多重地区机制的重叠区。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的规划下,中亚可望成为中国新国际主义原则实施的首要地区以及探索新大陆主义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前期成果的展示区。目前,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心态复杂,喜忧参半,一方面在官方层面积极回应与对接,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又担心对中国形成经济依赖,害怕中国将来会干涉中亚政治与安全事务。此外,俄、美等其他利益攸关方的中亚政策也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顺利推进产生影响。缘此,中国既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秉持奋发有为、积极塑造的方针,又要对中亚地区的内外挑战有充分的评估,并以多方合意的路径循序推进。  相似文献   

7.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是一套完整的涉外战略构想,是若干战略构想的集合,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与泛欧亚大陆陆上各国和各地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与泛欧亚大陆各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则将上述陆海丝绸之路加以链接,从而成为泛欧亚大陆陆上和沿海洲际经济合作的连接线和通道。中国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国家,这是中国提出该战略的历史逻辑起点。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产生了"溢出"效应,顺应了欧亚大陆深度整合和系统合作的需求。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灵魂,而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合作的黏合剂,是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构建的最基本尺度。构筑现代丝绸之路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理顺若干关系。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是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之梯,同时也是国际社会走入中国的战略通道。中国选择与国际社会一起合作、分享利益的和平发展方式是一种新的崛起道路,它充满了东方智慧,表明中国对人类未来所担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发展,海外资产价格估值下降,引发中国企业加快跨国并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热潮,但由此也带来不少的难题和阻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路径选择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出发,分析乡镇政府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制度障碍和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刘京华  全毅 《亚太经济》2017,(5):149-155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福建与西亚的双边贸易迅速增长,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尤其在能源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福建应抢抓机遇,深入研判西亚地区的营商环境和经贸合作存在的挑战,结合福建与西亚各国的经济优势,从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入手,通过细分市场,以人文交流促经贸交流,创新产能合作新模式,谱写福建与西亚在经贸合作领域新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1.
从出口产品结构变动角度考察2001-2014年期间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个国家出口增长的源泉,研究发现:从国别层面看,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大多数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对少数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等的出口增长依赖于扩展边际。从行业层面看,中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如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出口扩张主要呈现出"老产品、老市场"的特征,同时显示出"新产品、新市场"的"增量"发展趋势,表明双边贸易存在巨大潜力。从影响二元边际的因素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进口国与中国的收入差距、多边贸易阻力因素对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有正向影响,而距离因素则对出口增长构成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国是否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对中国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有正向作用,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扩展边际的正向作用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12.
与俄罗斯、中国、美国及欧盟的合作是哈萨克斯坦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的优先发展方向。与亚洲及近东主要国家的合作对哈萨克斯坦具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望面临新的契机。面对政策的大力支持,后续发展究竟该如何把握,乃是当下各执行主体需着力思考的问题。文章依托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思想,详细解析了计划体系与市场体系的不同架构内涵及相关演进变化机理;进而得出结论,文化产业发展之初,鉴于自由市场主体可能难以承受潜在的成本投入,尤其是在当下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阶段的国内市场而言,带有计划性的投资拉动型路径选择或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叶敏弦 《亚太经济》2013,(5):132-135
城市的低碳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分析城市转型面对的国内外严峻挑战和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模式、对外贸易方式、能源利用结构、市政基础设施、技术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城市低碳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申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5):F0002-F0002
1949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总量,而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发展型式切换。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关系中尽管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冲突与竞争,但是在现实中不对称合作却是一种常态。不对称合作导致了合作收益分配中的不对称,使得弱势一方难以在权力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相对收益并改善实力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对称合作的原因及其可能结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作者首先从元合作的概念出发,借助与合作相关的理论假说推导出合作中内生存在的不对称性,然后利用扩展的古诺模型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如果弱势一方能够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那么多局合作收益的加总就可能使其达到最终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目的。由于大国常常要面对制衡的局面而无法像小国那样左右逢源地展开全面合作,从而给了小国通过多局不对称合作最终提升自身与大国实力对比地位的机会。因此在现实中,不对称合作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可以成为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合作,包括不对称合作在内,不是一种没有冲突的状态,而是对潜在冲突的管理,也是一种博弈和竞争,一种更文明的竞争方式。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在不对称合作的情况下,小国也可能实现对大国的赶超,避免直接冲突,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7.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现有全球安全治理概念、框架及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选择。与结盟、联盟等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相比,"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灵活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有助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缓和大国间存在的安全困境。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利益相关性和责任相关性,并探讨了在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思路,包括通过"联合国+G20"、"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日本"等多边框架,就维持和平行动、打击跨国犯罪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全球安全治理议题开展多边合作及演练的可能性。作者也阐述了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和价值上的分歧,但安全治理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为特征,不以相互削弱为目的。因此,不同行为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可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冬梅 《亚太经济》2017,(6):153-15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包容互惠的交融性、联接海陆的通达性、资源要素整合的枢纽性、海洋事务与服务的公共性等特点。当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面临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地方治理延伸为区域治理、优势集聚与发展动能脱节等问题,必须加快建"核心区"构动力体系,进一步拓展蓝色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15年5月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功对接,我国明确提出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欧亚经济联盟对于我国的战略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合作的地缘经济层面,而且体现在共同削弱美国在整个欧亚大陆影响力的地缘政治层面。经分析发现,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基础良好且优势互补,贸易潜力巨大;双边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利于扩大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福利状况;削减关税壁垒的空间和作用有限,降低或消除非关税壁垒或将成为推动双边贸易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林红  刘茂福 《亚太经济》2017,(5):156-159
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福建开创高起点的国际科技合作带来新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布局中,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十分紧密、"五通"基础好、科技创新网络牢靠。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福建持续先行先试,开发了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创造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将福建科技国际合作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分享、国际产能合作、关键项目研究、对外人文交流等四径并行,发挥全方位开放的整体效应,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树立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