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中央下达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非常重要。这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千年大计,千秋功业。我们坚决执行,决不动摇,决不懈怠,决不打折扣。在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王红征  胡彧 《特区经济》2010,(5):272-273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危机,我们除了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粮食政治     
全球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潜在生产能力更是绰绰有余,人类却面临着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有8亿多人挨饿,近亿人面临死亡威胁,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和因之发生的社会政治动荡。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称“这是一场人为的危机,这是一场由利益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危机”。“经济创造财富。政治分配财富”——政治经济学这一基本要义诠释了这场危机在实质: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价值无量,然而人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致使全球森林生态环境处于危机之中。本文提出了我国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世界》2016,(9):1-1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清朝战略家陈谵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一文中的这句话,是中国战略观的经典表述。谋全局、谋万世的大战略,既需要看清当今世界,也需要看懂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6.
李远祥 《特区经济》2009,(5):125-126
经济的发展面临生态失衡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面临自身发展领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因此,我们必须开发GDP中的的生态价值。通过政治教育、法制建设、伦理规范、国家政策等各种方式和途径,追求经济与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7.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自然界总是将自己最本质的规律隐蔽着。  相似文献   

8.
蔡晓波 《魅力中国》2013,(13):361-361
宣传思想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群众工作,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形成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力量。做为当前我们煤炭行业再次遭受到了一场寒冬,经济形势举步维艰,这是我们煤炭行业十年来经济形势始终蒸蒸El上的情况下遭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就目前我们大庄矿而言,不仅同其他煤炭企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危机,而且还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矿井水侵害的危机,采掘工作无法有效展开的危机等等,这些危机与普遍存在的经济危机相互交融,更使我们大庄矿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最大限度的把职工凝聚起来,鼓舞起来,面对危机不悲观、不气馁,做到心不散、劲不减,并续而树立起良好的进取拼搏精神。现笔者结合我矿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和个人的认识浅谈一二。  相似文献   

9.
陈晓桦 《魅力中国》2010,(35):336-336,287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尽快地走出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积极地采取措施,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作用和绿色经济的优势,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球经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战略性转型,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和改革现有体制,从而达到战略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今,人类面临着自然生态和工业文明发展严重失衡的危局,这就意味着人类生存安全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自然生态、工业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和谐共生?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不仅是全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中国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应当从发展战略高度、管理制度、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经济与能源结构、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六十年代初期及以前,苏联东欧等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更不用说经济危机性质的波动了。当时有三种观点:①认为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根本特征,经济周期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将危机等同于经济负增长,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从未出现过负增长,因此断言不存在经济周期。这个结论是基于他们所能看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而言的。②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资本主义形式的周期性波动即生产过剩或商业危机.但有类似技术性再投资周期的波动。即自然周期。③认为即使社会主义经济有波动,那也只是计划偶然失误所致。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无发生波动的可能性,但不排斥决策失误带来韵起伏。  相似文献   

12.
正"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清朝战略家陈谵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一文中的这句话,是中国战略观的经典表述。谋全局、谋万世的大战略,既需要看清当今世界,也需要看懂当代中国。从世界范围来看—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  相似文献   

13.
龚艳 《沪港经济》2010,(3):36-37
2009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危机时期的“危机式管理”,也不同于正常年份的“周期性管理”。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调控政策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这是多重目标的权衡结果。  相似文献   

14.
《科学决策》2005,(4):8-9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环境污染是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其中,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资源危机所导致的后果是难以估量的。针对这一问题,在“两会”上,民盟中央认为,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整体危机应急管理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课题,也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曹珊 《中国经贸》2011,(18):140-140
在人类历史长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发展与人文关怀相分离,衡量人类发展进步的视角被单纯地放在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只要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危机不断凸现,且已具有全人类的性质,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等。面对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发展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发展必须依托人的自由本性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统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调查队系统干部职工,按照总队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安徽调查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谋划,周密安排,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奋力开创安徽调查工作新局面。古人说:善弈者,谋势;善谋者,顾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句话告诉我们,远谋方有深韬略,智者善谋度大势。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超越农业劳动者本身需要的劳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综合的产物,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现代城市发展并没有远离农业,而 与农业融合的要求更强烈了。城市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对生态依赖性也越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农业固有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现代大城市与农业高度融合的可能性。现代农业发展本身也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即使不考虑目前的中东局势,未来世界能源体系也将面临挑战,这是国际能源机构最近的调查报告下的结论。报告认为,现今的全球能源体系难以为继,全球传统的能源体系正面临挑战。根据日前公布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目前的全球能源体系不够可靠,不足以支持广泛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观念,而作为价值观念的消费主义对人影响更大,在价值观念上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本身即是目的,并进一步将消费视为人生目的和价值;在消费理念上,消费主义追求炫耀性消费、品牌消费,重视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在物质与精神的取向上,消费主义竭力倡导消费对外在物欲与感官的满足,忽视内在的精神追求.消费主义使人的生存面临价值危机,使人的生存面临精神危机,使人的生存面临生存危机,我们应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探索合理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20.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之际,一个现实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却摆在了我们面前:水资源危机.面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应正视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充分利用海水资源的优势,并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海水淡化工作,及早动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