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2000-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趋势面分析工具,对河南省108个县域的城乡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化格局进行探究,并对其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比值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集聚态势不明显;收入差异空间集聚明显,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和豫东地区,呈"Y"字形分布,冷点区分布于豫中和豫北地区,并呈连片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年份,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分异格局明显,中部、北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区较高,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城乡收入差距在减小。河南省县域城乡收入差异的空间分异规律既缘于豫西、豫南和豫东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也与中原城市群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政策启示是县域经济今后应注重二、三产业的优化,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运用ESDA等方法分析湖南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2001-2015年,高差距区的数量先增后减,分布在大湘西,低差距区数量呈增加趋势,分布在长株潭、洞庭湖地区;②湖南城乡收入差距呈空间正相关集聚,H-H区集中在湘西,L-L区分布在湘中、湘北;③影响湖南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子有农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固定资产投资等,但不同年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6.
使用1991-2011年的人均收入和CPI数据,文章对中国西部地区各省的城乡收入进行了β和σ收敛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在收入增长率上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在收入水平上也存在σ收敛;农村居民在收入增长率上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在收入水平也不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因农村收入差距加大而逐步扩大;各个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西部地区整体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等,以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地区经济继续呈现普遍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地区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西高、中间低”的增长格局;经济总量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的态势;各省区发展水平继续呈“金字塔"形分布格局。东西部间绝对差继续扩大,相对差有所缩小;各省区间组合绝对差继续扩大,组合相对差有所缩小;城乡间差距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态势。2005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8.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集了1993-2012年间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收入来源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1)第二产业占GDP比值长期来看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显著;(3)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江西省区域经济的集聚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以下特征:江西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绝对差异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区域经济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速度逐渐趋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构建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并运用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各要素具有空间交互作用,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省区间具有竞争效应,会使本省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本省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区在制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战略时不仅要考虑本省区自身的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与邻接省区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区收入分布演进的空间-时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江  张馨之 《南方经济》2007,1(1):64-77
本文除了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等传统概率分布方法外,还在分析框架中引入空间因素,运用区域控制的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分析方法,从时间动态性和空间动态性两个视角对1985~2004年中国省区收入分布演进进行了空间-时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区收入差距趋于固化与深化,贫困陷阱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收入分布演进呈现出多俱乐部收敛的趋势,低收入俱乐部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较富裕的收敛俱乐部;近邻效应显著影响区域收入分布演进,邻近富裕地区,收入状态上升的概率相对较大;多数地区在向相邻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演进,从而构成空间上邻近的收敛俱乐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状况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涛 《山东经济》2006,22(3):5-10
一段时间以来,收入差距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对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状况进行了耙梳.发现,与传统的U型理论不同,以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W型,且收入差距远大于国际经验水平.文章在对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分析之后,给出了调控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商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浙江省商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Granger因果.商业集聚主要通过改善农村居民信息状况、缓解农村居民资金瓶颈、降低农村居民就业门槛三条影响路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成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赵军  董琰  岳冬冬  王云 《特区经济》2007,219(4):196-197
自1981~2005年的25年间,以5年为一个考察期,对陕西省城乡居民平均绝对收入差距、平均相对收入差距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5个考察期中,陕西城乡居民平均绝对收入差距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平均相对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上升。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对二元制度进行一元化改革和调整,以及在对农业方面进行持续和力度足够投资的基础上,才能在根本上缩小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由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和谐陕西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杜平 《浙江经济》2022,(2):38-41
收入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21世纪第三个十年,浙江现代化先行转眼进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阶段,率先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努力成为区域、城乡和收入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的全国地方范例,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自此变得愈发紧迫.  相似文献   

16.
潘锋  巩月明 《发展》2007,(7):48-50
一、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整体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1978年至今,随着国家区域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和企业用工制度、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的普遍推行,甘肃省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地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在两者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信息化水平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收入差距会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增加效率,但过大的差距不仅破坏公平,也会严重损害效率。北京城乡收入在相对差距保持不变的同时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其城乡收入比高于国际一般水平,但低于国内平均水平。本文探求北京城乡收入差距背后的隐藏因素,以找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和政策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收入鸿沟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城乡收入比为衡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指标,选取2010-2014年全国31个省居民收入数据,比较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城乡间和城乡内的收入比.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较城镇和农村内部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更为显著,但是2010-2014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从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的角度出发,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以1998-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区域间整体性收入不平衡及区域内结构性收入不平衡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潜能的空间分布在较大程度上解释了东中西之间的收入差距,因循环累积造成的路径依赖,市场潜能拉大了区域间收入差距;而市场潜能和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形关系,超过拐点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由于制度性障碍和市场潜能聚集效应的固化累积,其市场潜能的提升阻滞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其余省份仍可通过增强市场潜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来缩小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