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天镇县地处山区,过去是个出名的穷县。近年来,我县各级干部带领群众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全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1990年,全县粮食产量和农业总收入分别比1980年增长88.6%和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50元增长到425元。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县委、县政府抓住科技兴农的主要矛盾,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兴农的政策。 (一)采取保护政策,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在物质投入上,凡属由于新技术试验示范增加的部分,由县和所在乡、村按五三二的比例无偿资助,在经济收入上,对因科技试验示范失败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1988—2003年间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除考虑已有文献普遍采用的中性技术进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外,还考虑了有偏技术进步的CD函数,进而分析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88~2003年农业GDP的增长54.37%的份额是依靠投入的扩张获得,剩余45.63%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份额。物质费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并且对农业的作用仍在增加,劳动力、土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在下降。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与要素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1979年到1994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6%,种植业产值的年增长率也接近5%。毫无疑问,始于农村的改革是这一增长的基本前提,也是农业增长的最初推动力。但改革政策毕竟不是80年代农业增长的唯一源泉,特别是8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进展缓慢,农业增长仍然要依赖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由技术进步等导致的生产率的提高。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及其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衡量技术进步在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和种植业生产中的状况和作用。这也是确定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重点和取向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其生产效率及变化趋势、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对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聚焦水产养殖领域,基于2018—2021年全国429个养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样本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分解其驱动因素。采用共同随机前沿模型比较分析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的生产技术效率。结果 (1)增加物质资料、劳动力、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对产出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增加服务投入并未显著促进产出。(2)TFP增长的动力来源是技术进步,规模报酬率的贡献不大,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下降对TFP增长起到阻碍作用。(3)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各有特点,以群组前沿面为基准时家庭农场的技术效率最高,以共同前沿面为基准时合作社的技术效率最高,以技术差距比表征的技术水平衡量,则龙头企业技术水平最高。结论 建议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技术效率,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加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增长理论表明 :现代农业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投入 ,即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的传统农业得以向现代农业转化 ,其内核就是以农业技术的进步为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三是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即经济制度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投入和技术而言 ,理论界对经济制度变量效率的研究要滞后的多。是以诺斯和托马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技术变迁的基础上第一次从制度本身及其结构的变迁研究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傅殷才 ,96年 )。而现代增长理论也已经把…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靠科学技术增加农业的物质产品,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改善和丰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代生物、化学、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生产的质的飞跃。据统计,20世纪初,发达国爱的农业生产率增长中仅有20%是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的,而现在已上升到60%-80%。  相似文献   

7.
对占粮食总产量96%的稻谷、小麦、王米、高梁、大豆、谷子和薯类七种作物分别建立了1979-1986年期间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然后进行分解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使该期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了0.87%,且以稻谷、小麦、王米的技术进步贡献最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和物质投入结构的变动对粮食总产年增长的作用分别为0、22%和0.92%,劳动分配结构不合理使粮食产量年下降0.019%。由于播种面积减少使粮食总产年递减0.55%,由于物质和劳动投入增加使粮食总产年递增率分别增加0.90%和0.28%。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七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关键性的时期之一。这儿年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发端于农村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农村各个领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通过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上调整农产品价格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实施,使八十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连续高速度增长,1979—84年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率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高立金一、引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投入要素的增加与技术进步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因素。早在1956年,M.Abramovitz就发现:美国近百年...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政府财政的扶持,那么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否存在着积极影响?本文使用中国31省市的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和地区差异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的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但从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3.4%,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进一步分析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弹性系数为0.272,即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增加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同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农业技术效率因区域差别.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远高于全国水平及中西部地区.为缩小区域间农业技术效率差距,建议各地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农支出水平,提高中西部地方财政农业科技支出.  相似文献   

11.
投入要素与生产率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刀切模型平均法,综合考虑5种生产率分析模型,并根据各模型解释能力赋予不同权重,旨在得到更全面而准确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增长核算表解析了1990—2015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内部结构。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增长中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已经减弱,其中,劳动力和土地的贡献率低于化肥和农机;而生产率的贡献率却在增强,其中,技术贡献率日趋提高,特别是效率还有提升空间。本文研究表明,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持续增长,前提是需要保证投入要素的稳定供给,重点是要促进农业效率的不断提高,而长期动力应该是增加农业科研的持续投资。  相似文献   

12.
赣县科技兴农讲师团活跃在田头地角汤荣福一支由农林果等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兴农讲师团,长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动了赣县科技进步,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目前,该县农业科技含量达6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这些科技人员,围绕...  相似文献   

13.
科技兴农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牵引,二是利益诱导。提出科技兴农战略以来,省政府颁发了科技兴农方案,提出起步年和近三、五年农、林、收、副、渔各业的发展目标,规定了各级、各方面的责任,制定了鼓励科技人员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的政策,激发了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员、物资、资金、技术投入科技兴农。此外,省和各级党委、政府还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总结了各同典型,有效地推动了全省科技兴农的启动和发展。但是动力机制尚不完善,其运行还有许多偏差。其表现是:①政策还没有真向农业 倾斜。决策者对农业是基础产业和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和发展特点缺乏认识。农村改革以来,支农投资一直是下降趋势。近几年粮食徘徊,又提出增加投资,但仍是宣传,实际上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对农业科技投入过少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人头费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业务。②决策目标短期化,指标脱离实际。③政策缺少连续性,尤其是缺少与之配套的保证措施,许多好的政策不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必然下降。据1979-1983年世界各国的截面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0.66%,按这一弹性系数估算,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可能下降到40%左右,为此1986-2000年累计安置1.78亿个非农业劳动力,累计需投资13528亿元。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洪湖市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几年来,洪湖市走科技兴农之路,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2年和1993年连续两年挤身全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行列。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比1991年增长88%。百元投入产出率、商品率,均居湖北省前四位,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5元,比1990年增长了1.2倍。科技为洪湖农业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要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首先保证农业的资金投入。文安县1986年农业投入情况是:全县投入农业的资金945万元,其中,县财政13万元,占1.4%;乡财政123万元,占13%;村集体304万元,占32.2%;农户505万元,占53.4%。这表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农业投资主体由原来的国家、集体转变为农户。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调动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1987年全县投入增加,达到1450万元,比上年多500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0万,占1.4%;乡级投入174万元,占12%;村集体投入348万元,占24%;农户投入908万元,占62.6%。农业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生活水平692元,比上年增长10.8%。这里,关键是调动了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植棉化肥投入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棉花生产的可变投入中化肥所占份额最大,1996年全疆平均化肥亩投入110.74元,占总物质投入(403.93元)的刀.4%,较全国平均(90.77元)高出22.0%。兵团主要植棉师1998年成本调查,化肥投入149.34元,占总物质投入(391.12元)的38.18%。因此,在当前棉价下跌情况下,分析化肥投入现状、寻找提高投肥效益的途径,对于提高我区植棉效益、增加棉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新疆植棉投肥现状分析(-)化肥费用增长是物质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分析,1990年与1985年比新疆植棉增长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建国41年来,1990年是农业增产幅度最大、粮食总产最高的一年,糖豆薯总产达到231.25亿公斤,比“七五”前4年平均总产增产32%,比历史上总产最高的1986年高出53.75亿公斤,是特大丰收年,是超常规增长年,之所以 取得这样好的成果,除了风调雨顺,天公帮忙之外,人的因素--政策倾斜、投入增加、扶贫工作,特别是“科技兴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态势推进,是赢得特大丰收的主要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真下了解1990年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同志,都会承认广大农村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努力程度也是超历史水平的,在一亿多亩的耕地上,从来也没有这样广泛地科学种田。气候因素与人为因素相辅相成的最佳优化组合,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增加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投入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措施。然而,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农业贷款的增长也并没有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是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信 《农村展望》1991,(2):17-18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技兴农”战略,给绥化地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去年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第一年,由于这一战略的实施,加上气候条件下其它因素,绥化地区获得了历史上的特大丰收,粮豆薯实现了107.8亿斤,粮豆总产达到102亿斤,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36%和36.5%。总结一年来科技兴农的实践,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是科技兴农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兴农才有基础和保证。“科技兴农”必须先“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