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58-61
目前全世界负债所造成的通胀趋势,非一国之力可以抗衡,欲想阻止只能是螳臂挡车。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会否通胀的问题,也不是防止通胀的问题,而是怎样通胀的问题 对于世界为什么会“必然通胀”这个结论,得从世界各国的负债说起。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负债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尚未完全挤出。在经济危机初期,由于人们对于市场的谨慎,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以前各种被炒热的资源在需求不足下回落,过剩的产能完全可以弥补短期保障的需求,因此危机开始不久后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通缩和美元走强。但是随着危机的发展,各国政府的“大撒把”,终将有人要对各国的救市和债务买单。要走出危机,世界进入通胀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声音     
《新财经》2013,(12):17-17
萨默斯:金融泡沫也难以挽救美国经济 在金融危机前的几年,金融过剩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从来没有达到需求过剩的程度——需求过剩会把失业率推低至不可持续的低位,从而引发高通胀。一个巨大的泡沫并不足以制造任何过剩的总需求,就算在来自这些金融轻率行为带来的所有人为刺激需求中,我们都看不到任何的(需求)过剩。在金融危机以后,金融过剩的终结留下了需求不足和就业增长停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观点集萃     
《产权导刊》2007,(11):54-55
中国要慎行金融自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防范风险;高估了风险,低估了机遇;流动性过剩是通胀的根本原因;本轮通胀至少维持5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2023年,在全球贸易需求不振、通胀水平仍处高位、金融脆弱性加剧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我国应警惕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外贸需求疲软、输入性通胀等潜在风险,妥善应对外部因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展望2008年,世界经济将在多重矛盾交加中前行,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全球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仍将继续,以石油、有色金属为代表的资源性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多数国家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继续发展。同时,一方面全球美元的总体过剩和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局部流动性不足,使得美联储陷入升息和降息两难境地,美元贬值趋势难以改变。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强劲增长之后。2008年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加大。但从总体来看,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6.
张捷 《环球财经》2010,(9):69-73
在面对通胀的风险下,笔者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降息,同时更快地发展资本市场,促成更多企业IPO进入资本市场吸收流动性,减缓通胀压力,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消化过剩的流动性。而在这其中,如何使普通老百姓收入得到提高,而不是置他们于通胀下首先被掠夺的困境,是问题的焦点。如何保护本国资源与实体经济企业,是问题的核心 ,  相似文献   

7.
受俄乌冲突爆发并持续、全球通胀率破纪录攀升、美联储高频幅加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的疫后复苏进程被打断,增长势头明显下滑。展望2023年,随着通胀高位运行、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及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面临衰退风险,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快速恢复,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的趋势更为明显。高通胀、高利率与低增长的前景对全球贸易与投资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全球金融环境可能因边际影响弱化而有所修复,高科技行业和绿色低碳领域可能重新成为增长亮点。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反弹,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8.
赵娜 《天津经济》2008,(11):12-14
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通胀压力仍挥之不去,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全球金融持续动荡。受此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和世界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当前,正确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对于保持我国的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过剩流动性可能催生泡沫 全球金融神秘莫测,激动人心,有时却缺少顾忌。而今,过剩“流动性”的幽灵正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游荡。这究竟是一个暂时性的隐忧,还是像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样,将会威胁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呢?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  相似文献   

11.
于国强 《科学决策》2007,(11):39-40
美爆发次贷危机并引起全球金融动荡。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进入一个不稳定时期。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向全面过热发展的风险在加大。由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呈日益加剧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经济过热,生态恶化,通胀增压,以及流动性过剩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航线上尤须警惕的暗礁险滩。改革正面临严峻考验。针对中国金融系统可能遭遇的风险,吴敬琏先生在前不  相似文献   

13.
过度金融化市场引致的资产泡沫拉升型通胀。是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在美国等国家出现持续通胀的重要原因。美国在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过度金融化引致的资产泡沫拉升型通胀.对传统经济学经典理论和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已产生明显冲击。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治理源于虚拟经济层面的通胀,宜与有效金融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工人过剩的经济体而言,全世界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她会发生通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食利现象透视文/董标16年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令世人瞩目。然而随之也带来了一股金融潜流──中国出现了一批食利者,他们凭借自己拥有大量的资金,坐收渔利,获取别人无法得到的享受。银行利息:...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衰退,中国经济向好趋稳,但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重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股市和房市泡沫凸显,通胀风险升高。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调结构促增长,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应对通胀预期与压力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优化刺激内需的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动力协调发挥作用,实施创新型经济、绿色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17.
曹彤 《环球财经》2011,(1):20-26
无疑,通胀预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胀本质上是社会总需求问题,是货币问题,是货币运行机理问题。当前控制通胀预期需要从金融手段入手,存量和增量手段双管齐下,方能标本兼治,并促进治理和防范通胀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劳动力资源充沛的中国成为制造业的中心,被誉为“世界工厂”;资源充沛的巴西、俄罗斯等国,成为世界的原材料基地;美国、欧洲等资金、技术充沛但劳动力价格昂贵的国家,则把制造业外包,经济日益白领化,成为金融、高科技的“后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19.
何流 《中国报道》2008,(9):76-77
有人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的过剩储蓄大量流入美国,刺激了美国国内的消费,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是美国方面的托词,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来自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政策,偏离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路,一味将金融神话。  相似文献   

20.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1月5日】2009年谁将握有世界经济复苏的“钥匙”?许多现点认为,是“拥有13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国”。当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影响。不过,中国已经迅速地把经济工作的重心从控通胀转移到了保增长上来。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中,身经百战的企业经营者们秉持着“澈荡中孕育着希望”的理念,为了利润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