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经过9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800多万家组织机构的信息数据库,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平台。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我国进行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信息,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代码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使用层次的不断加深,发挥的作用也日趋重要,特别是一些地区通过立法强化了管理的力度,组织机构代码的作用尤为突出。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代码工作生命价值的关键。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一靠全国县以上办证机…  相似文献   

3.
4.
1代码信息质量   代码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代码信息的真实性,是指采集的代码信息必须真实反映社会机构的实际状况,没有虚假成分。代码信息的完整性,一是指每个社会机构的信息要素采集完整;二是指代码信息覆盖面的完整性,即每一个依法设立的社会机构都应有一个代码。代码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还在于时效性,即使在代码信息采集初期是真实的、完整的,但如果不能随社会机构的变化而更新,则会引起信息失真,从而影响信息质量。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组织机构的变化相当频繁,成立、分立、…  相似文献   

5.
我国推行组织机构代码制度已走过10年历程。10年来,代码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上到下,全国一盘棋,建成了代码工作的4级管理模式,并造就了一批有素质的代码工作人员队伍,应用领域涉及税务、银行、海关、公安、人事、外经贸、统计、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十多个职能部门,已成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平台,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的有效手段。根据荣成市代码工作的实际,结合自身从事代码工作的亲自经历和切实体验,我们深深地感到应用升级是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强力推进器。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城乡…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以及代码信息载体的先进性、通用性已经成为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及其支持过程、数据库系统和网络都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对增强组织机构的竞争优势、加快资金流动、提高经济效益、获得社会认可和塑造社会形象至关重要,而且与国民经济有序运行息息相关。组织机构代码已在税务、财政、银行、统计、物价、车辆管理等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信息社会,为加强国家对社会行为的规范管理,给每个参与社会活动的组织机构赋予唯一的标识,有利于国家对组织机构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进行了解、追踪及控制,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广州市于 1992年底开始筹备, 1993年初开展“统一代码标识制度”的开发、建设、推广与应用工作,经过 8年的努力,代码信息已广泛应用在银行、税务、国有资产管理、统计、劳动、民政、人事、外经贸、财政、海关、社会保险、车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组织机构代码信息之所以能广泛地应用在行政管理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码工作已建…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建立统一代码标识制度,是国务院以国发[1989]75号文件批复的。继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后,1993年在辽宁省开展。1997年1月29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辽宁省信息技术标准化监督管理条例》。至此,辽宁省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组织机构代码是根据国家有关代码编制原则编制的,赋予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法定的代码标识。目前,辽宁省已累计发放企业组织代码48万户。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在以下行业得以应用:银行开户、银行贷款、统计报表、税务登记、车辆牌照、海关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组织机构代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虽然在全国普遍实行网上统一赋码后重错问题已经解决,但并不能就此说明我们已经彻底解决了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问题。因此,对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认识并找出解决办法。1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的内涵按目前的认识,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质量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惟一性;二是具有准确完整性;三是具有实时性。以上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保证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的三要素。具体来讲,惟一性就是不存在重错码问题。也就是说,不存…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一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的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各国政府及产业部门对这场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核心的经济,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它所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广泛而深刻,直接对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以及社会结构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了在全国部分省市中推行统一代码标识制度的试点;1992年10月,上海市企事业社团统一代码标识联席会议成立;1993年4月2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签发了上海市第一张企业代码证书,上海有史以来一项最大的企业社会信息化工程由此拉开序幕。——1993年,上海建立在FOXPRO环境下的快速的汉字模糊检索系统;——1994年,上海开发了在Int网上远程数据登录和查询系统;——1995年,上海开发了代码证IC卡技术;——1996年,上海代码管理系统升级到ORACLE平台上;——1999年,上海开发了代码证IC卡与CA证书合一管理系统等;目前,上海市代码办已建立起了与全市17个区“一门式”服务机构,和未实行“一门式”的二个区县局的代码证书网上签发系统,与市工商局、银行、统计、税务、公安、检察、CA中心等部门的数据交换系统,代码数据网上通信全部做到了“数字签名”。《上海代码工作十年》记录上海代码工作十年发展历程,详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国务院以国发〔1989〕75号文批转了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十个部门的报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制度。建立统一代码标识制度是国家为发挥管理和监督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管理和监督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建立将为政府部门加强对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行为的管理和监督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信  相似文献   

14.
15.
16.
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效的应用使其在国民经济的管理地位已经确定;全国县级以上代码工作微机联网又使这项工作在自身管理和自身建设上上了一个台阶,时效性、准确性大大提高了,生命活力也更强了;IC卡的成功发行,又把这项工作推上了更高的台阶,也为自身创造了一个更远大的发展前景,为代码工作真正同电子信息时代接轨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的工作成绩是斐然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有的工作仍需我们完善、巩固、开拓、发展。就此,笔者提出几点对当前代码工作的思考,供同仁们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组织机构代码最主要的特点即其统一性和唯一性。统一性体现了它的标准化特点,是全国统一标准的八位代码和一位经统一算法计算生成的校验码,并制作条码标识;唯一性要求每一组织机构的统一标识代码是终身不变的,并且各组织机构的代码各不相同,各组织机构的名称也必须彼此相异,这集中体现在代码工作中一惯强调的代码数据库中必须消灭重名重码的工作准则。组织机构申办统一标识代码工作,从1989年开始试点、1993年在全国开展以来,已经有约700万户组织机构申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代码数据库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是我国最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山西省政府发布了第160号令《山西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并规定于2003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的颁布实施 ,为我省代码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 ,执法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代码执法更是如此 ,由于代码工作涉及面广 ,技术含量高 ,执法对象复杂 ,给代码执法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 ,也是当前代码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现就如何做好我省代码执法工作作一初浅探讨。1提高对代码执法工作的认识《山西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  相似文献   

19.
组织机构代码是对依法登记注册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机构颁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推行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标识制度,给社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为各部门间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架起了桥梁。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和“始终不变性”是其两个重要特征,也是代码广泛应用的基础。为了确保这“两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国务院要求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这项标准对全国组织机构统一赋码。我国代码工作者从创业时起就…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且在银行帐户管理、税务登记、车辆管理及海关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等领域得到深层次的应用。然而,笔者认为,该项工作尚需完善与加强,特别是应进一步使其规范化和法制化。1组织机构代码登记的作用“组织机构代码”是由国家或通过地方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依据GB11714《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编制、赋予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标识。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相关管理部门对组织机构代码实施登记管理。在各地方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中通常都规定“组织机构应当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