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近年来,安徽省在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文正是基于安徽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黑龙江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发展为提出的背景,重点阐述了"四化"的内涵与关联,并分析了黑龙江省四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与作用机理。提出了"四化"协调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和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四化"本身的相互协调,才能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信息化分别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短期内信息化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从长期看信息化的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安徽省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金融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工业化之间均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对来自工业化的随机扰动具有正的效应,工业化对来自城镇化的随机扰动先有正的效应,后有负的效应;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工业化对金融发展的贡献要比城镇化大。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的转型期经济通过四化来实现发展,法库县作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延伸,是东北振兴和崛起的载体和平台。全面建设法库县域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这与四化发展要求是相符合,因此,法库县县域经济需要从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持续性协调发展上推进经济转型期法库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的转型期经济通过四化来实现发展,法库县作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延伸,是东北振兴和崛起的载体和平台.全面建设法库县域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这与四化发展要求是相符合,因此,法库县县域经济需要从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持续性协调发展上推进经济转型期法库县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建设为新疆征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征信业立足服务地方,也在推动新疆"四化"建设中实现快速发展。探讨如何发挥征信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四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新疆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比率越来越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选取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此建立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规模的扩大可显著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中长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2年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71县的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武陵山区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大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影响,金融效率改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助于农民增收,且并不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与金融规模扩大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与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负效应。此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作用,而公共财政收支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因素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及农民的金融抑制问题,必须大力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增强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提高各类扶贫资金和政策性担保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且明确的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科技部也发布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两个《规划》对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信息化战略都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结构布局和逻辑演化角度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即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主线,以农地流转为切入点,以产业支撑为驱动力,以构建“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机制为核心,并以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在需求为牵引,保证城镇化有序、持续、有效、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本战略途径。在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既是起始点,又是落脚点。而农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结合江南某镇农地流转的主要做法,探讨了农地流转对促进现代化各基本战略之间协调发展的启示,并提出加快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驱动机制,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分维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数字化程度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理论分析经济金融化影响城镇化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的方法来探寻经济金融化对本区域和邻近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及特征。研究发现,经济金融化对本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着倒"U"型的非线性转换特征。当经济金融化水平未达到倒"U"型曲线的顶点以前,对该区域城镇化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而其跨越"U"型曲线的顶点后,对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便开始显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对邻近区域城镇化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并不显著,而是存在显著的、线性的负向关系,会制约邻近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此外,工业化和农业人力资本两个控制变量对本区域和邻近区域的城镇化影响效应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地理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不断演进,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平衡发展阶段,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会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产生诱导;而在协调发展阶段,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可以通过多条路径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与制度变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并且明确的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可以说,党的十八大将我国信息化的战略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巨大机遇。信息化是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最典型特征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化水平急剧提高。发达国家为发展信息产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如美国在3年前提出的智慧地球、奥巴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战略之一。本文在分析"四化"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提出要以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促进"四化"协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如何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是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背景下,GDP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宏观经济波动将不可避免。梳理中国宏观经济的各种因素与企业家信心、失业率,探讨三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关系,发现:企业家信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失业率产生影响;利率波动对企业家信心和失业率的冲击最为显著,而企业家信心和失业率对于房价的冲击最为明显;GDP增速的波动对企业家信心的冲击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对于失业率的冲击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波动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0.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行为以及内在特征三个方面入手,探究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优化选择。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呈现出显著正向效应,且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来看,金融中介规模和行为、金融市场行为与股票流通率的提升对经济发展具有负向效应,而银行集中度和金融市场规模的提升则呈现正向效应;金融中介规模、金融市场行为与银行集中度的提升对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上呈现负向效应,但金融市场规模、金融中介行为与股票流通率则呈现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