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日两国贸易不断扩大,日本在华投资结构逐渐多样化,日本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文章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采用1987-2012年的年日本对华FDI投资以及两国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量的数据,基于BEC将商品分五类,与日本对华FDI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然后进行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得出日本对华FDI投资与各类贸易品的长、短期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SITC3分位数据,对1992-201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内,制造业贸易在两国贸易总额中占主导地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已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变为产业间、产业内并存的格局;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中日人均GDP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国企业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中国应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以促进贸易模式由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中日贸易相比2003年增长了26.9%。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下,两国的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半导体素材成为日本对华出口的新兴力量,而汽车的出口量在不断下降。中国对日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在缓慢提升。贸易地位日趋平等,贸易摩擦逐渐升温是当前阶段中日贸易的新特点。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2005年中日两国贸易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长,贸易额有望攀升到2000亿美元的新高。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中日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江  李琳 《商场现代化》2005,(22):145-147
2004年中日贸易相比2003年增长了26.9%.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下,两国的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半导体素材成为日本对华出口的新兴力量,而汽车的出口量在不断下降.中国对日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在缓慢提升.贸易地位日趋平等,贸易摩擦逐渐升温是当前阶段中日贸易的新特点.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2005年中日两国贸易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长,贸易额有望攀升到2000亿美元的新高.  相似文献   

5.
赵江  李琳 《商场现代化》2005,(8):145-147
2004年中日贸易相比2003年增长了26.9%。在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下,两国的进出口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半导体素材成为日本对华出口的新兴力量,而汽车的出口量在不断下降。中国对日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在缓慢提升。贸易地位日趋平等,贸易摩擦逐渐升温是当前阶段中日贸易的新特点。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2005年中日两国贸易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长,贸易额有望攀升到2000亿美元的新高。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历史非常悠久,农产品是中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建国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民间贸易为主,随着两国关系的改进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贸易商品的品种也日渐增多。在众多对日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的出口是  相似文献   

7.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演进与两国产业政策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伴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改变。鉴于此,文章以日本的产业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以商品贸易结构为主线,来对中日两国的经贸前景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历史非常悠久,农产品是中日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国建国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民间贸易为主,随着两国关系的改进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贸易商品的品种也日渐增多。在众多对日出口产品中,农产品的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日本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的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由此可见,发展对日农产品出口贸易,对中国农产品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促进中日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本对华制造业FDI与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对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吸引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以加快发展我国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韩贸易结构也逐渐改变.本文认为,中韩贸易正逐渐以生产要素互补性为主的贸易形式向竞争性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市场上,以创新与知识产权为主的趋势加快形成从互补性到竞争性商品为主的新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呈周期性波动;中韩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增速也呈周期性波动;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影响中韩贸易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经济的差异性、中国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韩贸易应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加大鼓励出口力度,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合理有效利用韩国直接投资;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间贸易迅速发展,中日两国投资不断增加。中日两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日本对华投资从1986年至今扩大数倍,日本企业在华的经营状况也在不断变化,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经验。在华日资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投资逐步增加。合资和独资形式的企业投资大量增加,合作形式的企业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13.
日本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历史性地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国,两国经贸关系的依存度很高,贸易额有望在3年内突破1300亿美元。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中日贸易结构正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形态发展,让机电产品出口浮出水面,但其贸易逆差也高达170亿美元,况且中日贸易的6成是日企之间进行的“日一日”贸易。本栏通过两国产业对比分析,向中国企业明示: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我国制造业水平在高附加价值领域与日本同业相比有20年差距.必须加强有效合作,才有望从“加工大国”演变为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印两国贸易的现状和结构,然后定量分析了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关税、边境争端等问题对两国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2011-2020年,中印间进口、出口持续增加,但印度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大于中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印度对华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较为频繁、交通运输设施不够完善和较高的关税壁垒等,极大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而边界争端则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但对印度向中国出口的阻碍不显著。建议中国企业适当增加对印度的进口和投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两国经贸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命运共同体,扭转印度对华印象;继续推动印度加入RCEP,以实现两国贸易的零关税。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美高端产业分工逐渐从互补走向竞争,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对垒愈演愈烈,以“实体清单”为核心工具的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极限施压的重要工具,而ICT领域作为数字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基石,则成为美国对华实施战略遏制的重要阵地。本文基于ICT产业视角,依据美国“实体清单”历次更新情况,创新性地对“出口管制强度”进行度量,并基于2017-2021年中美两国ICT行业的月度贸易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美国对华实施技术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科技行业进出口贸易受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强度持续递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高科技行业的进出口贸易,也对美国本土高科技行业进出口贸易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货物贸易商品结构是一个随着时间和一国贸易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影响贸易发展和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贸易商品结构系数(TCI)测算了中国2000—2015年的贸易商品结构水平,其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指数TCI是逐年增加的,说明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贸易结构在逐渐改善。而其他如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贸易商品结构迅速下滑说明其贸易过度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虽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TCI指数逐年下降,但其下降的原因是其服务贸易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主要增长的贸易商品。因此,目前我国TCI指数增长乏力的情况说明制成品出口的压力逐渐增大。为了稳定地改善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应当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德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和亚洲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贸易逐渐由以互补性为主向着以竞争性为主的方向演变,本文以此变化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了中德贸易在两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然后总结了中德贸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接着研究了中德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及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后在分析影响两国贸易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德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进出口经理人》2003,(4):26-26
中古两国于1960年9月28日建立外交关系,古 巴是同中国建交的第一个拉美国家。中古贸易方式长期实行记帐贸易,双方交换的商品通过签订年度贸易议定书确定。自1996年起改为现汇贸易,同时开展部分企业间协调易货贸易。由于两国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双方的出口商品和双方的进口需求可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古巴对华出口的蔗糖、柑橘、镍钴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树种等都是中国需要每年从世界市场进口的商品,而中国对古出口的机电设备、粮油食品、化工品、土特产品、农业机械、大米、食品罐头、文教用品、饲料、部分纺织品、汽车配件、五金工具和医疗器具等正是古巴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商品和工农业生产急需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因此,古巴也是拉美最早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国家,中古贸易在拉美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引人注目。继1993年双边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等大幅度增长,1994年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继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双边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3年中日贸易额为390.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占当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9.9%。其中,我对日出口157.9亿美元,我从日本进口  相似文献   

20.
运用贸易增长分解方法,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分解为广度增长、数量增长与价格增长,从贸易增长途径这一新视角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相对分工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价格增长为主,而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主要以数量增长带动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这说明中国并非位于分工体系的底端,而且其分工地位将逐步提高,因为在东亚七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数量增长表现出了趋于主导的态势。由此看来,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处在上升阶段,并逐步向分工体系的高端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