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甲鱼白斑病病原为毛霉菌科中的毛霉菌,是稚鳖饲养阶段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放养后25天以内的稚鳖发病率最高。甲鱼白斑病症在初发阶段不太明显,细看仍有明显症状:背复甲、裙边可见零星小白点,并逐渐扩大至四肢、颈部等部位,最后更多的白点连成一片  相似文献   

2.
<正> 1998年11月,福建省某甲鱼场养殖的5万只台湾鳖(规格为50—200克)大部分患有“疖疮病”“腐皮病”并发症,笔者采取外用、内服、中草药巩固疗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与病变 该病最初是由气单孢菌点状亚种感染引起,有些产疖疮自溃以来,炎症向四周扩散,病鳖背腹甲、四肢、裙边出现芝麻或黄豆大小的疖疮。随着其疖疮的不断溃烂,皮肤腐烂加剧,以至肌肉与骨骼裸露。四肢脚爪脱落,病鳖拒食,衰竭,最终死亡。该场因治疗不及时,发病高峰期,每天死亡数量为50—130只。该病与穿孔病是有区别的:穿孔病向深层组织发展;而疖  相似文献   

3.
<正> 今年三月中旬,温棚里13#、16#、17#三个鳖池的幼鳖接连患病并出现死亡。病鳖颈部、四肢、背甲发生溃烂呈腐皮状,背甲、裙边、腹甲上长有1个或多个黄豆大小的疮块,内有豆腐渣样的腐生物质。笔者认为此乃是疖疮腐皮的并发症。随即就用了土霉素、红霉素及呋  相似文献   

4.
<正> 病鳖的裙边非常薄,有的裙边向上卷曲。四肢肌肉不是深红色而是淡红色。将病鳖的颈拉直,切断颈基部(颈与背甲连接处),仅流出数滴血或十余滴血,即呈现出贫血与极度贫血现象。上述病状和出血病则有显著的区别(见出血病)。镜检病鳖血液中没有寄生虫。  相似文献   

5.
雌雄鳖的识别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雄鳖则相反。雌鳖背甲为较圆的椭圆形,中部较平;雄鳖背甲为前狭后宽的长椭圆形,中部突隆起。雌鳖体形较厚,腹部为十字形,后肢间距较宽;雄鳖体形较薄,腹部为曲王形,后脚间距较狭。(长山供稿)雌雄鳖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一、穿孔病。发病初期鳖的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白斑,随之逐渐扩大,表皮溃烂出现洞 穴,身体浮肿,口鼻出血,背甲、裙边等部位出现疮疤,不久疮疤脱落,留下小孔洞。防治 方法:①坚持“四定”投饵,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E,同时防止鳖体受伤,定期消毒水体,改 善水质;②发现病鳖立即隔离,然后每立方米水体用 100克土霉素消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 10~ 15克生石灰泼洒消毒;③每千克甲鱼用呋喃唑酮 0 2克拌料饲喂,连喂一周即可。   二、红脖子病。病鳖表现为行动缓慢,不摄食,常浮于水面或潜入泥沙中不动,严重时 颈部肿大,腹背有…  相似文献   

7.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8.
<正> 甲鱼爱德华氏病一般发生在稚幼鳖阶段,尤其是控温养鳖的温室内稚幼鳖极易暴发此病。具体表现为鳖腹甲尾部发红,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病鳖频繁冒出水面透气,且时间较正常出  相似文献   

9.
推鳖是人工养殖成鳖的种苗,是发展养鳖业的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十来年随着国内养鳖热的升温,稚鳖一直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价格一涨再涨。至1995年8月底9月初涨至最高点。一只刚孵出的体重仅为3~5克的小稚鳖售价竞高达33元。价越高,买的人却越多,不少孵鳖场前往往是门庭若市。那么时隔一年,稚鳖为何一下子由“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嫁不出去的丑女”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稚鳖的高额利润刺激了孵鳖业的盲止发展。人工孵化稚鳖无需温室,投资少,孵化设备简单,只要有沙坑,沙盆即可进行生产。同时孵化技术简便,…  相似文献   

10.
鳖病种类较多,其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非病原体性三类,本文浅述用中西药防治鳖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供参考。一、白斑病1、病因:白斑病也称白头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性疾病。一旦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稚幼鳖。2、症状表现:患病初期,裙边,背部、  相似文献   

11.
<正> 1、严格挑选亲鳖。亲鳖最好选择8—9龄大鳖,在华中地区至少要选6龄以上的鳖作为亲鳖,个体重应在1.5—3千克,因为亲鳖个体大小直接关系到所产卵的质量,进而影响稚鳖、幼鳖的质量。亲鳖要求外无损伤内无疾病,体格肥满健壮,体态正常,裙边肥厚不下垂,行动活泼,动作敏捷。亲鳖雌雄搭配比例为4∶1。一亩面积的亲鳖池,控制数量在400—500只,总体重不超过500公斤。  相似文献   

12.
一、选购 (一)雌雄鉴别: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雄鳖则相反。雌鳖背甲为较圆的椭圆形,中部较平;雄鳖背甲为前狭后宽的长椭圆形,中部隆起。雌鳖体型较厚,腹部为十字形,后肢间距较宽;雄鳖体型较薄,腹部为曲王形,后肢间距较狭。 (二)选优收购:优者为板平而肥厚,体壮性猛,体  相似文献   

13.
<正> 水霉病致病菌为水霉属和绵霉属中的真菌,繁殖适温13℃—18℃。在越冬期里,水霉病对鳖危害严重,尤其是稚、幼鳖,可造成死亡。特别对刚孵出两个月内的稚鳖,危害最为严重。 一、症状 病菌在鳖的体表、四肢、颈部等处都可繁殖。在鳖的伤口上病菌向外长出灰白色棉毛状菌丝,严重时大量繁殖寄生在整个鳖体表面,并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致使病鳖焦躁不安,负担沉重,食欲减退或拒食,最终消瘦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正> 五、白点病 该病名较为混乱,通俗所讲的白点病,一般有三种类型,要注意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1、真菌类(毛霉病、白斑病)病原为白霉菌。将病鳖置于清水明显可见其体表、四肢、裙边等处皮肤出现为白云状  相似文献   

15.
一、依靠科技,提高“三率”。提高甲鱼繁养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简称“三率”)是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目前甲鱼蛋的受精率一般在80%以上,孵化率一般为80%~90%左右,成活率包括稚鳖暂养(20~30天)成活率为80%~90%,稚鳖→幼鳖(50克~150克)成活率为60%~70%,幼鳖  相似文献   

16.
<正> 提高稚鳖成活率是人工养鳖的重要一环,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稚鳖的暂养。 孵化出的稚鳖要经过7天暂养后再入稚鳖池养殖。首先对出壳的稚鳖可用万分之一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分钟后再放入暂养盆中。一般水深3—5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稚鳖150只,从第三天开始投喂一些水蚤、熟蛋黄、蚯蚓等,也可喂专用稚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鲜活饲料为稚鳖总重  相似文献   

17.
稚鳖敏感期培育技术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谢文星稚鳖敏感期,即孵出后前三个月,此时稚鳖体质比较嫩弱,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生长得最为缓慢,死亡率高,此阶段培育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经济效益,是人工养殖最关键的环节。我所从1986年开始,对敏感期稚鳖进行...  相似文献   

18.
所谓“小水产”,就是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小型淡水鱼(虾)类,诸如黄颡鱼、塘鳢鱼、乌鳢、黄鳝、泥鳅、螫虾等,如今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其欢迎的程度不亚于“毛(鳗鱼)、甲(鳖)、蟹(河蟹)”。“小水产”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态鳖池优良的水环境资源进行网箱高密度暂养稚鳖,不仅方便管理、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节约投资,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稚鳖的成活率。值得广大养殖户推广应用。现将具体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刚孵化的稚鳖到商品鳖,整个养殖过程中都投喂天然无污染的海淡水杂鱼,并禁止使用各类危及人体健康的添加有激素、生长素的饲料,保持甲鱼其应有的美味和纯净,使养成的商品鳖真正成为人们放心的“绿色食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现把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