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宏图 《新智慧》2005,(6):56-57
一、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的意义 本准则是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如何运用分析性复核这一方法进行审计所做的规范。分析性复核是现代审计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方法。分析性复核是将审计对象的信息、资料与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对比或计算,并对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解释、查证的方法。通过分析性复核,可以迅速找到应当进行重点审查的领域。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本准则对分析性复核的执行和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使用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审计实务中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各阶段、各环节作出审计判断.审计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而审计判断偏误的存在是导致审计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3.
分析性复核在国内外审计领域里,以其独特的技术性分析方法在审计方法的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获取审计证据最基本的审计技术与8方法之一,但在目前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实践中,由于技术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分析性复核的有效运用,这也是造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本不如何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灵活掌握并有效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第三和第四部分讨论了审计师的信息处理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向实验提供了明确、可靠的数据,供他们在一个设计完善的任务环境中进行判断。20多年前,就有学(Einhom,1976;Libby,1981)提出,许多真正的决策任务涉及意义不明确的任务、信息搜寻的必要性、可靠数据的缺乏、假设设定的必要性及假设的确证或否证。作为分析性复核判断的一  相似文献   

5.
在多目标群体决策中,目标权重的确定受各群体成员的主观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较大偏差,进而制约群体决策的可靠性。在对单人模糊多目标决策的研究基础上,将TOPSIS法推广到群体决策情形,给出一种模糊多目标群体决策方法,通过引入决策者模糊权重构造群体决策矩阵,从而得出理想解及方案排序结果,以对PPP项目风险评估方案作出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6.
当审计人员用分析性程序来评估会计报表错弊风险时,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发挥重要作用。审计人员本身的特征(专业背景、职位、职称、年龄、性别和从事审计工作年限等)对分析性程序评估会计报表错弊风险的有效性是否会有影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应用分析性程序来评估会计报表舞弊风险是有效的;专业背景、职位、职称、从事审计工作年限对审计人员判断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年龄和性别对审计人员判断有效性无显著影响。因此,在组建更为有效的审计小组时,需要考虑上述因素的搭配。  相似文献   

7.
杨宏图 《新智慧》2004,(6A):40-41
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简称“本准则”)的目的在于对内部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要素、内容、编制、复核、报送等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对内部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提出明确要求,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收支及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与预期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对异常变动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分析性复核资料可以形成、支持或检验审计结论。如果分析结果与有关指标存在重大偏差,则应引起关注,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  相似文献   

9.
杨瑾 《西部金融》2007,(3):55-56
审计判断(Audit Judgment)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和专业经验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当审计人员面对复杂审计事项和不确定审计环境时,审计判断的正确与否是审计人员能否做出合理认识、评价、预测和决策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审计判断的特征入手,探析了对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之间的关系直接涉及到审计结论本身的合理性乃至审计职业存在的基石,这一问题也被国外学者称为一般证据理论下的审计理论。文章在剖析现代审计中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关系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现有研究的缺陷,并建议引入科学说明理论,完善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间的关系,为审计判断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11.
审计学中的判断和决策研究(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简称JDM研究)是心理学研究分支“行为决策理论”的一部分。这种理论研究个体和小群体的判断和决策,以了解其如何做出以及如何改进判断和决策。JDM研究是研究审计学和审计人员的最为普遍的方法(Gibbins和Swieringa,1995),它采用受控试验环境,可使研究人员剔除许多干扰因素,通过控制潜在的影响变量推断因果关系,测试现实中尚未存在的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析性复核又称“分析审计”、“分析性程序”、“比较审计”,是各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常用的一个技术方法。1980年颁布的《国际审计指南》将分析性复核确定为审计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必用的测试方法,我国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11号──分析性复核》中,具体规范了分析性复核的使用。但我国注册会计师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能大胆运用,往往将分析性复核的“分析”重点忽视了,而将精力只用于“复核”上,结果使得注册会计师陷入烦闷的重复计算中,没有发挥出分析性复核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原因是对分析性复核的优点和重要性,及其在审计中如何运用还理解不透。本文就此作以下分析。 一、分析性复核的优点 分析性复核的优点,概括地说就是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具体来说,与一些更传统的审计测试方法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I.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相同的咸更好的审计证据。分析性复核有时被描述成发现和形成证据的技术,以将其与传统的会计报表细节抽样审计方法相区别。细节抽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已存在的证据进行搜集和检查,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判断。由于分析性复核是利用客户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因此不用搜集大量的资料,仅靠模...  相似文献   

13.
分析性复核是一种重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运用。本文主要从分析性复核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对目前制约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实践中运用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分析性复核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严晖 《新智慧》2004,(2A):39-40
本准则共分四章十六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至第三条),说明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审计证据的定义以及本准则的适用范围。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至第七条),说明审计证据的类型、标准、复核要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取证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第三章“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处理”(第八条至第十四条),说明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处理以及评价审计证据的工作。第四章“附则”(第十五条至第十六条),说明本准则的解释权及生效日。  相似文献   

15.
陈淑芳  吕月霞 《新智慧》2004,(5B):30-31
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具体讲就是:一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在很大程度上相重合。审计关系由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形成了被审计人自己要求审计自己,自己付费让会汁师事务所审计自己的局面,导致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二是对注册会计师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过程两个角度研究职业判断在审计中的普遍性和行业审计专长在职业判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内审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主观性的思维活动,而且审计专业判断与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因此,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但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还有必要注重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对中期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是合理保证中期财务信息质量的一种可行方式,由于中期财务报告本身的一些固有特点,使得注册会计师对中期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鉴证与年度报告有所不同,主要以复核为主。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复核问题,应在引进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质量鉴证。  相似文献   

19.
审计理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审计为达到其目标、实现其职能而时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判断。它既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升华,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审计理念广泛存在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并且对审计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围绕审计理念的制度安排问题,对中、英、美三国审计理念的认知状况和法规影响展开对比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对审计理念的定位及认知程度,旨在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念路子。  相似文献   

20.
C&;#183;W.尚德尔是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其所著的《审计理论》一书全名为《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实际上是莫茨和夏拉夫审计理论思想的扩展和深化。该书成书于1978年,美国会计学会曾经为该书举行过专题讨论会,并出版了介绍性的小册子。全书共分为定义和基本假设、审计结构(审计模式)、信息心理、信息传递上的障碍、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审计程序、审计与调查和审计原则八章。其理论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丰富和发展了审计理论结构体系;二是首次把审计判断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要素进行研究。但该书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结构安排上不尽合理,其审计假设导向的理论结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