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彭文利 《企业文明》2023,(2):126-127
<正>“乡村振兴战略”于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被提出。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公共事务作为乡村社区中反映公共利益、公共意志的事务,其治理效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是现阶段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探索“党建+合作治理”,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是一个有效的路径选择。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公共事务合作治理模式的意义合作治理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别于以往基于行政层级的垂直治理模式,它提倡民众、政府和第三部门多方协作共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由政府、村委会、村民、市场化主体多方共治的合作治理模式,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再是政府一家唱独角戏,而是将政府的"他治"、市场主体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互治"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善治"模式。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引导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社会化进程,实现管理主体从单一管制到多元参与、管理方式从自我封闭到开放互  相似文献   

3.
叶盛 《管理观察》2017,(20):72-7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化背景下掀起了政府治道变革运动,但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市场、政府失效,政府治理也可能失效,善治理念应运而生。当前,"善治"已然成为国家治理的主流"范式",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话语"。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是一种网络协同治理模式。善治主体间关系是一种动态、复杂的网络互动"嵌套式"系统过程,从而实现社会有效治理及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终达到"多元自主、协同治理、共治共善"的总的、抽象化价值追求,走向善治社会。  相似文献   

4.
周盛世  张宁  张晓娟 《价值工程》2019,38(12):194-196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如何进行城市治理上,通过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科学的治理模式,来代替过去传统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通过综合对比,提出了城市多元共治的模式,讨论了多元共治新型治理模式与传统治理模式的异同,并在大数据时代下对未来治理结构模式进行了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区营造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等语境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路径。日本社区营造经历了社会制度与规划体系的转型,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其服从于资本逻辑,是通过空间调控进行空间关系再生产的表现。引入“资本循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分析资本、权利与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关系,阐述资本逻辑下日本社区空间发展的本质及权利逻辑下社区空间治理的模式。通过借鉴日本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坚持顶层设计以实现社区自主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促进社区空间正义,以及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重建社会资本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社区营造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风险社会的到来,中国正面临着多元化公共危机的挑战,而单靠政府的有限力量已经难以处理公共危机爆发后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的力量,与政府合作共治已成为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社会、市场合作共治的可能性出发,探寻一条多中心治理、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高效之路。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政府与民间逐渐走向良性互动的双赢选择.作为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社会团体通过权利诉求彰显主体性精神.在上海,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社会团体已经成为部分领域推动民间治理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上海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引言 我国的行政管理长期以来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越位"、"错位"、"缺位"状况不时发生.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转变职能就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市场能办的,多放给企业;社会组织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组织;政府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社会多元共治,从宏观上讲就是发挥市场和社会的特点,社会组织和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参与社会监管治理;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建立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相关的行业、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自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7,(12):167-172
当前,我国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新《食品安全法》确立的"社会共治"模式反映的是一种利益关系,实质是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政府主导型治理,其他参与治理主体被悄然边缘化且正当利益被疏离,协同效应无法实现。利益均衡,不仅是参与共治主体间动态上权利、利益的公平,也是主观认识上的一种均衡。食品安全治理的域外考察与利益均衡的正当性分析,凸显了重构权力与权利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兼顾多元利益的妥当。在契约精神下,通过企业、公权力、公众理性协商下的利益协同与主体间内部利益的理性认同,来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规范性治理,以寻求利益均衡成为食品安全治理政策演进的一种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的城市群公共治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延续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应将新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引入城市群发展中,进一步从维护城市群公共利益、重新肯定公共权利和保护公共精神三个方面来促进中国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现实情况下,新公共服务应用于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还需要培育四个条件:继续推进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培育参与城市群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加强培育城市群内部社会人员参与共用价值对话的途径、加强城市群公共治理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政府与民间逐渐走向良性互动的双赢选择。作为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社会团体通过权利诉求彰显主体性精神。在上海,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社会团体已经成为部分领域推动民间治理的重要力量,促进了上海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模式转变。关爱儿童成长环境质量家,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和万事兴"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渴望,也是管理者追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打造一个美丽、舒适的家,离不开美化家居的必备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建设的关键时期。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多元共治的局面,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任务。一、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  相似文献   

13.
安建增  何晔 《城市问题》2011,(10):86-90
社会自组织是美国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城市治理绩效的提升,它与美国城市政府之间有"参与—互动"和"合作—替代"两种关系模式。同时,社会自组织也为美国城市治理带来了一些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就需要完善城市治理制度,发挥城市政府的"元治理"角色,培育兼具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的"好公民"。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公地悲剧"治理:以共享单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旨在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正在经历由技术理性向公共政策的转型.城市公共空间是规划实践与政策实施的场域,但也因开放性、稀缺性等特征,成为共享单车"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牺牲品.深圳市在尊重市场和公民自由的基础上,引导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对共享单车共治共管,基本实现了公共空间的有序使用,是"公地悲剧"多中心治理的典型案例.基于"公地悲剧"理论,在分析共享单车无序占用公共空间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多中心治理模型和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AD框架)剖析深圳市共享单车公共空间治理策略和互动过程,发现了界定边界、技术创新、数据共享等有助于实现公共空间资源的多中心治理,能为公共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政府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乡村治理”已经进入政府话语系统,直接成为政策语言。谈乡村治理,不能只想到如何“治”乡村,而是要先想到如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6.
刘东文 《上海房地》2022,(10):38-41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基层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治理领域的重点。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新兴领域。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有着深刻的逻辑理路。这种模式的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鲜明的人民性,历史逻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现实逻辑来源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再下沉”。当前,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存在一些现实偏差,例如小区党组织组织力有待提升、制度供给体系有待完善、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面对产生的现实偏差,党建引领城市小区治理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以提升组织力为核心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强化制度体系供给、以组织嵌入为核心激发多元共治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理念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然而,理念上的共识未必能够导致现实中的共同行动。由于利益分化、信息障碍、制度滞后和社会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干扰,往往导致实践中生态文明多元共治关系的失效。因此,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协同治理模式,实现多元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合作共治,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增强体质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伴随"广场舞"纠纷、"篮球场"争夺、"暴走团"遭遇车祸等自发性社会群体问题的出现,社会治理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山东临沂"暴走团"车祸事件公民行为与心理、组织规范性和公共空间共享等原因的分析,提出多元主体协作参与社会治理,共担社会之责的理念,并从改造公共空间、加强监管、协商民主、组织规范化等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服务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则意味着某些原属政府的社会治理功能将转移给非政府主体,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政府职能转变后,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格局将取代传统的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呈现为社会治理的开放性、公共性、合作性及民主性。在期待和乐见公共治理格局形成的同时,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府在社会治理的某些职能领域能够退出、应该退出,但其始终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对公共治理中非政府行为的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不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规划一切、管理一切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一切以政府组织为中心的治理格局应该转变。走向多中心治理格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乡村治理要“有破有立”。破,就是破除政府运行体制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东西;立,就是培育确立那些有利于农民自主治理的东西。政府组织与公民组织、政府组织与私营部门、公民组织与公民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关系,将是乡村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