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改变该国的国际分工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上升。本文具体研究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得出结论: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作者对此原因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2,(24):1-18
中国对日贸易平衡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明显改善,对韩国贸易始终是逆差,并且规模持续上升;对日、韩同时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农产品领域,这对日本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对韩国却并不明显;与中韩贸易相比,中日之间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低,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工特征;中国对日、韩贸易中加工贸易居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主导方式。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改变该国的国际分工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上升。本文具体研究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得出结论: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作者对此原因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88~2008年中日贸易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制成品特别是SITC5+7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且中国在中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整体居于贸易劣势地位。对中日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中日人均GDP差异、市场规模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而中日市场规模差异与中日产业内贸易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日IT产品贸易发展与产业分工关系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IT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中日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日IT产业的分工关系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IT产品特别是IT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二是中日IT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经历了一个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过程;三是中日IT产品在总体上还处于垂直分工状态,单位产品价格相差悬殊。中国IT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衡量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常用公式是格鲁贝尔·劳埃德公式,但该公式在衡量双边产业内贸易上存在不足。而使用伯格斯特朗德公式,考察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原因和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从而得知:中日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稳中有升,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结构特点。中国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改善外贸商品结构以适应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7类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曦 《亚太经济》2006,(1):98-100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日贸易关系中,不仅存在着贸易不平衡、日本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国冷淡的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亚产业分工形态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亚太经济》2006,105(4):16-18,11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存发展,呈现出较为高级的垂直型分工型态。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日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孟  张彬 《世界经济研究》2012,(1):51-56,88
为了研究中日间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选用相关指数和方法对1990~2009年两国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类测量发现,中日钢铁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波浪形增长,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其次,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对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在实证结论基础上文章提出重点应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尤其表现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上。本文考察了影响两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因素,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收韩国的直接投资水平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双边产业内贸易仍是以技术差距导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这种分析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把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两种,并利用修改后的Grubel和Lloyd指数,计算了我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根据本文的研究,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其比重达到80%;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一般都不超过10%。与此同时,本文还时影响我国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我国总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外国投资、人力资本正相关;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外国投资正相关。地理空间位置与它们都存在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文鸿 《开放导报》2004,(1):22-25,29
无论是全球经济或是东亚经济,近20年最大的变化应属中国的兴起。在21世纪里,中国的兴起再不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形式的工业生产基地,而是超越了亚洲“四小龙”,可与美国、日本、欧盟抗衡的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7.
蒙少东  何琳 《改革与战略》2012,28(11):114-118
中印两国在资源禀赋上具有相似性,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接近,然而对于中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多以指数分析为主,没有深入挖掘中印两国产业内贸易发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强弱.文章正是基于上述事实,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试图理清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提升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