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峡水库减淤增容调度方式研究——多汛限水位调度方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建军  林秉南  张仁 《水利学报》2002,33(3):0012-0019
本文建议在汛期中小流量时(Q<35000m3/s),将坝前水位维持在148~151m;出现汛情且流量更较大后,将坝前水位降低到143m;入库流量大于35000m3/s且短期预报将出现大于十年一遇洪水时,预泄洪水到135m.按这一调度,汛期约80%时间可以维持在较高水位,一般洪水期。汛限水位143m不影响坝区通航,135m水位迎洪可大量增加防洪库客。到100年后可减淤30亿m3,增加防洪库容约40亿m3.变动回水区减淤40%,优化了坝区水沙搭配,可改善通航条件。降低库区洪水位,缓解防洪与移民的矛盾。可对发电带来较大好处:提高发电效益,减少粗沙过机。初期水库排沙比大于原方案,可减轻下游冲刷。同时,可减小三峡汛初泄水与鄱阳湖防洪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减淤增容调度方式研究——多汛限水位调主方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建议在汛期中小流量时(Q<35000m^3/s),将坝前水位维持在148-151m;出现汛情且流量更较大后,将坝前水位降低到143m;入库流量大于35000m^3/s且短期预报将出现大于十年一遇洪水时,预泄洪水到135m。按这一调度,汛期约80%时间可以维持在较高水位,一般洪水期。汛限水位143m不影响坝区通航,135m水位迎洪可大量增加防洪库客。到100年后可减淤30亿m^3,增加防洪库容约40亿m^3。变动回水区减淤40%,优化了坝区水沙搭配,可改善通航条件。降低库区洪水位,缓解防洪与移民的矛盾。可对发电带来较大好处:提高发电效益,减少粗沙过机。初期水库排沙比大于原方案,可减轻下游冲刷。同时,可减小三峡汛初泄水与鄱阳湖防洪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根据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了三峡水库采用双汛限水位调度方案对上下游通航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水库汛限水位及防洪库容的理解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平 《治淮》2001,(1):20-21
水库工程管理和调度是完成水库规划建设中各项任务的重要手段。一座水库(尤其大型水库)的规划兴建,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防洪、灌溉、发电、城市供水、养殖等,为了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用水需求,水库设计部门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一般都提出工程竣工后的调度运用方案或计划,明确水库不同库容的使用对象和调度方法,水库管理部门据此控制水库的正常运行和调度,以完成规定的防洪、兴利等任务。  相似文献   

5.
6.
该文针对东张水库水文气象特点,综合考虑洪水成因和历史洪水,论述东张水库防洪调度任务和原则,确定汛限水位,分析水库防洪调度方案。据此提出的东张水库防洪调度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供类似水库工程防洪调度参考。  相似文献   

7.
潘家口水库汛限水位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描述汛期的传统模式汛期在通常情况下,不管是汛初、主汛或汛未,水库应该留有校核与设计防洪标准条件下所要求的防洪库容。当规定的汛期结束,库水位不再受到限制,所需防洪库容则趋于零。如果将上述汛期的描述方式用普通集合论来表达。则为:设论域T为一年内的时间(以d为单  相似文献   

8.
在径流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三峡水库汛期分期,并分别研究了两种防洪补偿调度方式下的各分期汛限水位。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在满足原设计防洪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则三峡水库汛期汛前期汛限水位155 m,主汛期汛限水位维持145 m不变,汛末期水库运行水位为155 m;对兼顾城陵矶地区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则汛前期汛限水位151 m,主汛期汛限水位维持145 m不变,汛末期汛限水位为147 m。这样的分期控制汛限水位不仅可以满足防洪要求,而且可以提高洪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库群防洪库容补偿调度的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观音阁和参窝水库防洪库容补偿调度,以参窝水库的汛限水位得到动态补偿抬高为计算实例,阐述运用库群防洪库容补偿调度的理论,使串联水库的汛限水位动态抬高,从而实现洪水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0.
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是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也是挖掘水库兴利潜力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该文结合水口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课题研究,在吸取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现有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分析闽江洪水特性、水口水库特点及上下游防洪条件,提出水口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成果,实施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防洪调度方案,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峡工程承担的防洪任务,从长江流域与洞庭湖水系洪水特性,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标准及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分析提出了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库容的释放条件。在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年份,因需要三峡水库长时间拦蓄洪水,动用较多防洪库容,水库将长期处于较高水位运行状态。如洞庭湖水系不发生大洪水,三峡水库对城陵矶地区防洪补偿库容就可释放。除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年份外,7月中旬后,洞庭湖水系一般不会发生大洪水,加上洞庭湖自身具有较大的调节洪水能力,防洪安全有保障,8月1日之后有条件逐步抬升三峡水库水位至155 m运行,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也可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间蓄水对湖区水位的影响,保障湖区供水安全。研究结果对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峡水库实测水文、地形资料,采用一维水流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干流动库容进行了计算,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水库各特征段动库容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干流动库容可通过其与各代表水文站水位的关系来近似简单表达,且具有良好精度;在坝前水位一定的情况下,三峡水库干流的动防洪库容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动、静防洪库容差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长期使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水库长期使用的基本依据、运用规划。三峡水库属河道型水库,具有长期使用的优越条件;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正常蓄水位175m方案,运用100a后,可以保留水库有效库容86%~92%;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淤积较少;重庆市1%洪水水位约为199.2m,上游建库后,将不超过196m。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100年一遇洪水情况下能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56 700 m3/s。本文在分析研究长江和澧水洪水遭遇、四口河系地区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模拟计算三峡运行前后重现1954年洪水水情的基础上,为减轻本区域的防洪负担和有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松滋口建闸、松滋河东支和西支建闸控制、藕池河中支和西支及东支粘鱼须河建闸控制以及安昌垸等蓄洪垸分类调整等措施,形成新的四口河系地区防洪体系。  相似文献   

15.
蔡其华 《中国水利》2010,(23):22-26
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其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汛期,长江流域干流和多数支流发生较大洪水,通过科学调度三峡工程,及时拦洪,适时泄洪,有效削峰错峰,避免了上游洪峰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安全造成的威胁,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回顾规划确定的三峡工程防洪作用,简要介绍了2010年长江洪水特性,结合2010年三峡工程实际调度运行,分析了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及效果,探讨了与水库调度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选定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刘攀  郭生练  王才君  周芬 《水利学报》2004,35(7):0086-0091
阐述了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调度规则,建立了实时调度模型。提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动态汛限水位和蓄水时机优化的混合规划数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混合编码方式,运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利用宜昌站1882~2001年实测日流量资料进行模拟优化,生成了一系列非劣解;然后运用模糊决策的方法,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动态汛限水位与蓄水时机方案。结果表明,优化设计能权衡防洪与兴利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汛初与汛末的潜力,提高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09年8月长江上游发生的较大洪水(简称“09.8”长江上游洪水),为减轻荆江河段及荆南四河的防洪压力,控制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实施削峰调度。通过还原计算,分析了防洪调度对荆江及城陵矶河段防洪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拦洪调度的三峡水库最高库水位达152.89 m,沙市、城陵矶水位均在设防水位以下,避免了荆江河段高洪水位,降低了防汛响应级别,减少了中下游防汛成本支出,同时增加了5.3亿kW·h的发电量,取得了较大的防洪与发电效益,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首次大规模防洪调度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8.
摘要:基于三峡工程572个遥测站点,进行三峡以上覆盖面积约39万km2流域的洪水预报方案制作,通过2008年汛期7场洪水的检验,证明方案可行、满足需要。洪水预报实践经验表明:多模型多方案组合预报、半分布式模型选用和通过相关关系确定各单元河网汇流参数以及流域分级预报、逐级检验是大型、特大型流域预报方案成功制作的关键;同时未来降雨接入、实时校正是提高实时预报精度、增长预见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