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技术经济》2015,(10):17-23
基于改进的纵横向拉开档次动态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合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熵值法找出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建立了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最后以新疆为例,指出了其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日前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上,苏浙沪两省一市科技合作开始向纵深拓展,该区域十六个城市结成“科技联盟”,将进一步在资源共建共享、联合科技攻关、技术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牵手”,整体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地之一。随着江浙沪两省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使长三角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密切,其区域竞争优势日趋显见。2004年.长三角以占全国1.1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21.02%的国内生产总值、9.37%的财政收入、34.38%的进口总额和35.11%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39.64%。长三角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37.6%;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4.8%;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均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区域内科技经济依存度较高.且相近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体之间合作意愿强烈,因而科技合作活动频繁.这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失误,最后,通过试验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具有更强迫切性。利用1990-2017年长三角城市尺度数据,以城市群渐次扩容为基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评估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一体化区域扩容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且一体化区域扩容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批次及不同区域城市的创新质量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印证了融入一体化实现创新质量提升中政策制定、实施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一体化区域扩容通过市场规模效应、要素竞争效应、策略创新效应等影响城市创新质量,且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弱化了一体化区域扩容的创新质量负效应。因此,在以城市群一体化区域扩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关注城市群一体化可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创新: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祝新  王邵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09-115
在参考和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内地29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广西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基于OWA算子给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方法,最后,给出了加权的TOPSIS方法,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分析,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的数据为基础,把江苏的各主要指标数据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找出江苏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江苏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方江帆 《经济师》2006,(12):274-274,276
文章结合宁波保税区实际,从科技资源和科技投入、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以及科技领导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指标体系对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据此计算出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提出增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艳萍 《技术经济》2007,26(6):15-19
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和综述,并从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等四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文章选取九个样本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影响效应,并对城市异质性进行拓展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且城市科技创新基础越好,政策效应越突出。据此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从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等多个维度协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以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0个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水平。将2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明确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区域竞争位势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省域视角,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安徽省16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市场表现因子和保障因子作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两个主因子,并结合聚类分析发现当前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两极分化严重、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对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