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保护地是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传统知识来达到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不仅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能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综合已有的传统知识研究成果,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协议,分析在中国通过认可"社区保护地"来达到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于2003年元月正式生效实施.该项目总投资2 285万美元,其中赠款资金1 600万美元,配套资金685万美元.2009年项目结束.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七省及所属的十三个保护区是直接受益者.该项目旨在建立先进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规划与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监测和评估.该项目是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实施七年已成功结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的延续和扩展,它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使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达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3.
资讯速递     
《浙江林业》2023,(1):28-31
“加强长江经济带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子项目获批全球环境基金(GEF)秘书处主席近日致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代表,批准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与IUCN共同申报的“加强长江经济带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子项目。该项目涉及8个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和改善项目保护地治理管护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成效;二是科学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价值在内的自然资本,在长江经济带保护和发展中探索自然资本价值补偿和实现机制,开展相关试点;三是提升保护地机构人员能力,促进相关知识经验的分享、传播和推广。项目实施期6年,2023年开始,2028年结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贫困的地区,同样,环境恶劣的地区也多为贫困的区域,因此,贫困与否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基础,如何把环境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表明,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贫困的定义更多的是在经济收入的层面,尤其是政府的定义是如此,这就模糊了贫困的真实含义,在扶贫的手段上将没有针对性.实际上,这种贫困与资源贫乏地区或者生物多样性不丰富地区的贫困是不一样的,在相对贫困的但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贫困社区的发展机会较多.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手法上,政府扶贫手段应有别于生物多样性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必须保障当地人能够分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创造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并在政策上予以长期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内蒙古达赉湖湿地的自然概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了该湿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价值;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已引起局部沙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提出了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控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发挥本地优势,防沙治沙,加强湿地保护.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兽害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仅仅依靠保护区的力量,它也需要周边社区和农户的主动参与。当前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兽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积极性,应当能立法明确兽害补偿中的权责,并通过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进行兽害补偿。  相似文献   

7.
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对学者们关于社区发展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以及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保护与发展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居民福祉的关系、自然保护区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组合运用3个方面。通过跟踪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既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又要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NSW)2008年即着手建立"生物多样性银行(生态银行)制度",2017年全面实行"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通过强化"生态信用"概念,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信用评估、登记、交易、补偿制度体系;委托"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托"进行管理,搭建起了生态信用购买方(开发商)与生产方(地主)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经济连接。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建立了完整的"规避、最小化、修复、补偿"保护层级体系,促进了生态保护"净生收益"目标的实现,有效地推进了全州的生态保护工作。新南威尔士州的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对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保护地是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方式,特别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陆地或海洋。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核心内容之一,保护地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工具。美国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拉开了保护地的序幕。美国拥有22.64亿  相似文献   

10.
据《三农在线》报道:近日,记者从国家环保部获悉,我国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于2003年元月正式生效实施。该项目总投资2285万美元,其中赠款资金1600万美元,配套资金685万美元。2009年项目结束。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七省及所属的十三个保护区是直接受益者。该项目旨在建立先进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规划与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监测和评估。该项目是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实施七年已成功结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的延续和扩展,它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的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生物多样性占世界第八位,但近年生物多样性受胁状况日趋显著。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仅有针对某一特定生物资源的强制性保护立法,缺乏与其他生物资源要素之间必要的立法协调;由于自然资源法成为生物多样性法律规范的构成主体和表现形式,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独立运行的极大障碍,因此应当从生态资源的内在互动关系出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从传统自然资源法律体系中分离出来为途径,以建立物种复合保护机制为手段,以生物多样性资源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构建为保障,重构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立法保护体系,从而有效地维护生物圈的正常代谢,最终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价值。将农田等生产性土地的管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能够弥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不足,有利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关键目标的实现。欧盟国家的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起步较早,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文章介绍了欧盟“农业环境计划”的发展历程及其以结果为导向、以高自然价值农田为目标对象的政策工具特点,回顾了试点项目遵循的五个步骤实施框架和激励机制,并以沼泽贝母蝴蝶的保护案例具体分析了试点项目的落地实践及其有效性。通过借鉴欧盟成员国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文章从标准设立、管理架构、部门协作、农业保护计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未来加强我国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东北草地的自然状况,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从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就如何保护这里的草地资源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建议性意见,保护的范围,原则,方法及指标等。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社区保护路径是当前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协议保护作为一种模式,更具长远计划性地强调以提高社区保护权能为项目执行的核心理念。通过引入政府部门与社区平等协商的方式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共建的可能路径。通过激励、约束、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等行动策略培育和提升社区保护权能,以达到有效保护目的。该模式示范了一种更具长远眼光的社区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语境分析为基础,科学诠释中国新时期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内涵与外延;(2)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分析与科学论证为基础,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各阶段均植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有效提升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确定"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类型,以及可选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模式;(4)从国情与国土空间地理格局、生活与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通过土地整治和生物措施提高自然修复速率与效果的人工支持引导路径和关键方法。研究结论: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应考虑人工支持引导措施并验证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多样性管理经历了从个别物种保护、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到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发展阶段。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居民的生计构成了潜在威胁。应当通过增加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区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实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等措施,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系统健康视角看土地综合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健康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是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性利用,联合国机构先后推动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土地退化中性和联合国十年生态系统恢复等承诺和计划,并开始协同进行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一历程中,欧盟国家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特别是对于复合自然—人类社会的农业生态系统,调整相关的土地整治及管理方式,保护农业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健康及相应全球计划的基础上,借鉴欧盟国家的实践经验,在此视角下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今年9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加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让生态系统恢复","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生态廊道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论断。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提及频率达上百次,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的主流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NbS自评估工具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该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和本土化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59—1999年,我国共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1118处,总面积8461万 hm~2,占国土面积的8.62%。它保护着2000万 hm~2的原始天然林、次生林和约1200万 hm~2的湿地。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威胁日益严重、与当地群众的冲突加剧等主要问题。开展保护区社区共管活动有利于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促进保护区周边地区社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