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人的本质问题自古就是人们追逐的焦点,生而为人,那我们存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不乏各国各时期哲学家思考这个特殊又基本的问题.马克思作为迄今为止成就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教科书中常常用来作为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标准的答案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观点,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较为宏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4.
论人本管理的本质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指出人本管理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管理理论之处在于它对人的理解,对于“人”与“本”的内在逻辑的合理把握,在我国特有的管理语境中,对人本管理的本质与实现的理解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关于人的本质探讨有着丰富的思想,但他们共同的局限是从抽象的人出发,缺乏实践观,马克思在分析和批判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观的真正变革,指出实践是人的最深刻的本质,即实践本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分析说明我国城市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怎样建设生态城市.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8.
9.
关于城市化的哲学沉思——论城市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城市化日益呈现出复杂性、问题性,建构城市哲学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具有基础意义。城市哲学是城市本质论、城市发展论与城市意义论的有机整合,是对城市是什么、如何发展城市、如何理解城市等问题的系统探索。直面中国城市问题,努力解答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价值性等重大基础性问题,是我国城市哲学的重要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化是世界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然而关于城市化的含义,理论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现有城市化的定义,基本上只注重于对城市化内容或现象的表述。本文揭示了城市化的本质含义是城市文明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指出这一本质含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在企业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高绩效的企业文化,而在不同的企业性质下,企业的文化也应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员工的角度论证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国有、外资和私营企业在文化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万有和谐定律指的是一切事物都要与其他事物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基于与其他事物和谐共处的需要。企业的产生、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企业的内部关系等也都是万有和谐定律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企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企业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16.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模式,加快了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自然观思想是人类生态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出现和自然观研究的转向,特别是对国外马克思的研究和引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马克思自然观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中的重要意义,由此,开始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挖掘,并把马克思自然观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成本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即强调教育成本研究的经济学属性。近期会计学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研究开始凸现,但都未能从理论上揭示出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本文从三方面揭示了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其一,会计学“决策有用论”赋予高校会计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神圣使命;其二,会计学成本概念的广义化奠定会计视角的“高校教育成本观”的理论基石;其三,会计学“多维成本论”构建会计视角的“高校多维教育成本观”。 相似文献
19.
20.
Gendered Nature and Urban Culture: The Dialectics of Gated Developments in Izmir,Turk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yona Dat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4,38(4):1363-1383
This article adds to recent debates on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private gated developments in Turkey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upper middle classes.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rise of residential gated developments along the Izmir‐Ce?me expressway to highlight how the dialectics between gender, nature and culture are reinforced in these places. The articl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gated developments in this region, suggests that their production is made possible through a series of dualisms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mobility and fixity, urban public life and gendered domesticity, urban modernity and rural parochialism, polluted city and healthy town.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architects, developers and residents, as well as local‐authority officials in Urla town who sanction these developmen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ets of dualisms form a central aspect of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se developments were designed, produced, marketed and inhabited. Taken collectively, these contradictions point broadly to the limits of gated communities in creating stable, adaptable and sustainabl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in Turkey and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