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城市化进展加速,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城市化正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复杂的背景和社会转型压力,论述了加快建设城市科学的重要意义.文章重点介绍了城市科学的学科构成、城市科学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科学建设的11个领域;中国城市化理论框架;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城市土地与城市住房;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城市社会与城市社区;城市文化与城市史;城市快速、立体交通设计与物流综合;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等.文章最后还对城市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城市定义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的发展主线,必须研究和正确认识城市的内涵、外延、性质、功能和特点等的发展。科学的城市定义应反映出城市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文章从社会学本质和社会经济功能的角度讨论城市的定义及其发展,提出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化是由人的需要推动的,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选择。文章指出,应该在城市化发展中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发展需要,从而对城市定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科学提炼影响城市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针对城市物流发展SWOT分析应用较少,且应用中缺乏系统视角、理论支撑缺失、应用不规范、关键要素提炼缺乏等问题,整合AHP、SWOT方法,构建了体现城市物流特色,适用于城市物流发展的AWOT分析框架以及指标体系,并以石家庄市为例进行实证,确定其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会计理论及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计活动总是与产权相关联。本文基于企业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论证了确立人本会计观的必要性。科学的人本会计观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而且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一致。文章还展望了人本会计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创新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的人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介绍,结合城市的系统性,分析城市系统工程和城市系统规划,并针对系统规划对我国规划师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的学说,对于构建建筑科学的完整体系,改进建筑教育,建立<城市学>新学科的重要作用.遵照钱学森指出的<城市学>的建立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原则,论述了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总结城市发展规律与动因、机制的初步成果.遵循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理论、产业革命的理论、沙产业理论、草产业理论,探索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和城市化道路的新概念.遵循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新理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厘清欧洲学派方法的局限性,并在引进西方当代先进技术的同时,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学习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会计理论及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计活动总是与产权相关联。本文基于企业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论证了确立人本会计观的必要性。科学的人本会计观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而且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一致。文章还展望了人本会计观指导下的人本会计创新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的人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进行的一种理论解读.它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屈从于一个更大系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放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下去考察,资本主义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影响并决定着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连接、反映并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劳动力再生产等资本主义运作过程相联系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发展迅猛,城市林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对林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文章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探讨了城市林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目标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建设不断地加快,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城市的好坏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各级政府已经深深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时我们关注的焦点,设计的理念越来越现实化,原来的设计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对于其设计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不断地弥补,使之更加的科学合理,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为后盾,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推动管理研究范式和内容的转换。本文在对西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人性假设思想发展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并从哲学的视角反思西方人性假设的潜在缺陷。最后结合东方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提出在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构建更符合东方人特质的人性假设理论,为建立东方管理理论和总结东方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创意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彬 《城市问题》2007,(7):2-5,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型产业,在发达国家中迅速兴起并成为世界财富创造的新源泉,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重塑和城市治理制度与政策的全面创新.对创意产业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将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取向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中国城市正在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脉的断裂,城市记忆出现空白,城市形态从物理的、空间的、文化的、心理的层面出现断裂这些现象,全面反思了中国城市形态的各种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形态本土化主张,强调了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并将之上升为一个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可持续力的构建和民族自信力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及其规划理论、社会改革理论、城乡经济发展实践和村庄建设管理体制等角度对工业化以来城乡关系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村庄和城市的本然关系,城市不能脱离村庄而存在,村庄和城市间没有必然的从属关系。认为现有的城乡关系理论以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为主流,致力于解决工业和城市发展问题,并未跳出城市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研究城乡关系;虽然城市和村庄的分离对立在大多数理论中得到体现,但城市—村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却并未被全面审视,对这一矛盾运动如何因势利导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城市化的哲学沉思——论城市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城市化日益呈现出复杂性、问题性,建构城市哲学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具有基础意义。城市哲学是城市本质论、城市发展论与城市意义论的有机整合,是对城市是什么、如何发展城市、如何理解城市等问题的系统探索。直面中国城市问题,努力解答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价值性等重大基础性问题,是我国城市哲学的重要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6.
The Nature of Cities: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Urban Theor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debate in recent decades about the range and substance of urban theory. The debate has been marked by many different claims about the nature of cities, including declarations that the urban is an incoherent concept, that urban society is nothing less than modern society as a whole, that the urban scale can no longer be separated from the global scale, and that urban theory hitherto has been deeply vitiated by its almost exclusive concentration on the cities of the global North.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points of clarification of claims like these. All cities can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two main processes, namely, the dynamics of agglomeration/polarization, and the unfolding of an associated nexus of locations, land uses and human interactions. This same framework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many different varieties of cities, and to distinguish intrinsically urban phenomena from the rest of social reality. The discussion thus identifies the common dimensions of all cities without, on the one hand, exaggerating the scope of urban theory, or on the other hand, asserting that every individual city is an irreducible special case.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城市生态学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构建综合衡量城市生态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方法,以各省的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样本,综合评价生态适宜度水平.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城市生态适宜度大致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南方高、北方低的格局.这既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有关,也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Changes in population for the nation's largest central cities are decomposed into their regional shift and city-suburban disparity components. These decompositions, performed within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context, provide a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roles among the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al sectors.  相似文献   

19.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cently started to become ‘proactive’ initiators of climate strategies containing both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elements.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first movers has been studied and documented both empirically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eoretically, primarily for cities in the global North. This symposium addresses related knowledge gaps by exploring case studies of urban regions in the global South confronting their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s, showcasing the experiences of Delhi, Santiago de Chile and Bogotá. Its specific aim is to explore the urban social response to nature change, the adaptation challenges faced by cities across the world and current practices of urban adaptation. Further, the symposium seeks to understand to what extent and in what respect current conceptual frameworks — which highlight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 provide a useful context/framing to assist cities in confronting their challenges and to explain their actions.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examine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climate response.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vulnerability and discusses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cities and how they are starting to respond to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It concludes with a synthesis of the case articles and highlights some of the findings.  相似文献   

20.
楼房小阳台与城市大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物质景观直接表现城市的形象和魅力,而阳台则是城市物质和人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阳台可以构成整座城市的一道大风景,可以反映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市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