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和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同时持股同行业多家公司的共同机构投资者日益增多,其持股的经济后果值得关注。文章以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共同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显著降低了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结论支持合谋效应假说;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和信息效率方式营造信息壁垒,以及通过与管理层合谋加剧代理问题,降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交易型和业务依赖型共同机构投资者更易发生合谋行为,而严格的行业监管、较大的媒体压力、较高的独立董事独立性以及较高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和市场竞争水平,可以发挥良好的内外部监督治理作用,有效抑制共同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负面影响。文章对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和发挥共同机构投资者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正向盈余管理还是负向盈余管理公司,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反而刺激了企业的盈余管理倾向,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机构投资者持股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探讨了上市公司"融资分红"行为引发的经济后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融资分红"行为显著提高了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该效应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多、管理层持股比例越低、信息透明度越低、杠杆率越高的公司中更加显著,这表明公司治理发挥了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1~2004年我国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前后机构持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最初阶段,在接管事件发生之前,机构投资者没有表现出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绩效并降低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但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发展,在2003年控制权转移事件之后,机构持股已能够影响公司治理并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机构投资者究竟是抑制企业产能过剩的"得力助手",还是仅为自身利益而搭便车的"得利者",以2008~2018年上市A股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证明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具有抑制企业产能过剩的作用。从产能过剩的成因入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这种作用是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两个路径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内部和外部治理水平越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产能过剩的抑制作用越强;相较于财务型机构投资者,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的战略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产能过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能够在降低道德风险的基础上降低逆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从而支持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公司治理具有优化作用的观点。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认识并发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7.
从外部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媒体关注、机构投资者、分析师等外部治理因素对公司盈余操控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之后,越多的新闻报道伴随着越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新闻媒体能够发现、揭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没有纠正功能;机构投资者交易越活跃,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盈余的操控程度越小,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盈余...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并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机构投资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受到质疑。本文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并根据这一动机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决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机构投资者与债权人这两股相似而又相异的治理力量,就上市公司对代理问题的解决是拜托债权人还是拜托机构投资者这一问题逐层展开研究,考察了二者的治理路径、治理效果及角色替换情况。结果发现:债务治理机制在我国已然失效,会加剧第一类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且在国有上市公司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只能缓和第二类代理冲突,且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有助于其治理角色的发挥,债务杠杆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在治理过程中,机构投资者表现出了对债务杠杆的替代效应。实证结果支持了我国的公司治理需要拜托机构投资者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银行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规模与公司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存在较强的合理的因果关系,说明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存在治理作用,而且贷款规模的治理作用大于贷款期限;而贷款利率与公司财务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表现出较弱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几乎不能体现出贷款利率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机构相对长时间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专业机构投资者和董事会这两种重要内外部治理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效应。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指标选择了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的领导权结构。模型采用动态矩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没有独立促进公司治理,但却通过交互影响来间接发挥了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既没有表现出独立的治理作用,也没体现出交互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客观合理看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独立董事的治理价值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构投资者的视角,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并实证检验境内外机构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改善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有助于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效果比境内机构投资者更明显;在A股加入MSCI指数之后,成分股所属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因境外机构配资而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资产规模较小、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面影响更大;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保险公司以及社保基金持股,均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券商理财产品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和持股动机差异,可能导致对会计稳健性的不同需求和影响。基于对境内外机构投资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投资基金和QFII的分析,探讨二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研究机构持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基金持股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而QFII持股则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其从个体治理和机构互动两个方面促进了会计稳健性水平的提升。研究证明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效用,提供了QFII参与公司治理的证据,拓展了对机构间互动关系影响公司治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0—2018年深交所“互动易”平台的投资者关系数据构建机构投资者关注度指标,在其基础上考察机构投资者关注度对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机构投资者关注度会显著提升公司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授权数量的增加;(2)在代理冲突严重以及内部控制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关注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且更显著。这表明,除董事会、股东大会等正式渠道之外,还存在着关注、调研等其他非正式渠道,能够实现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创新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为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创新,应鼓励上市公司以开放态度接受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与调研,证券监管部门亦应着力拓展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挖掘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国外理论和经验研究结果主要包括积极监督者假设和暂时投资者假设两种观点,而国内在相关经验研究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我们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但企业绩效并没有相应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勤勉程度、监事会规模和勤勉程度、两职是否分离等因素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还应完善民营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环境,适度扩大董事会规模,并引入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7.
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政府治理同时纳入资源错配分析框架,特别是将政府治理作为重要的调节变量探究政府治理在数字经济矫正资源错配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基于2010—2020年我国259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实现对文章理论分析的验证和量化数字经济影响资源错配的定量关系。研究得出数字经济显著矫正了当前的资源错配水平,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理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广泛促进市场竞争更加有助于矫正资源错配;政府有效治理和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显著调节当前资源错配水平使得资源配置效率更加高效。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资源错配的影响具有典型的非均衡异质性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18.
机构投资者在介入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与散户及公司内部人的博弈行为对公司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利用完全信息静态模型就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探讨,然后分别运用静态模型和重复模型分析机构投资者与公司内部人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影响机构投资者介入上市公司治理的因素,最后就机构投资者如何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提升供应链效率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借助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试点政策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供应链效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内部控制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高供应链效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国有企业、供应链关系紧密程度低、知识产权保护强地区以及所处试点城市的企业,试点政策对供应链效率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拓展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存在行业溢出效应和经济后果,试点政策对同行业非试点企业供应链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7-2009年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和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均与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产品市场竞争低的行业,机构投资者对促进上市公司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很明显;在中等竞争行业,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而在高竞争行业,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意味着,保持适度的市场竞争强度,可同时发挥这两种治理机制的优势,从而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