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民俗文化在旅游浪潮中出现商业化、庸俗化、变异化的态势.一方面,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旅游地民俗文化弱化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向,导致一些旅游区对民俗文化进行保留重组,民俗文化出现了变异和创新.本文借助“旅游凝视”理论解释民俗文化变迁的机理,阐述“凝视”和文化变迁的作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融合笔者的观点,提出民俗文化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关于“人”的消解和重构的课题,并且其内容既有相当大的区别,又不无相通和一致之处。我们今天关于“人”的消解和重构的任务含有两个分属不同时代而又相互关联的层面,如果说第一个层面是在“重复”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话,那么,第二个层面则具有了真正普遍的时代(当代)意义,完全有资格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话。而这一对话在我们的人学研究中亦将表现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人学研究的近现代思考维度与“当代——未来”这一思考维度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钱钰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14-217
运用权力视角,对城市化拆迁场域中的各方利益主体进行了权力配置分析。跳出社会决定论的思路,将拆迁过程中的利益主体视为"行动者"而非制度结构下的行为选择者。在"新圈地运动"中,对各方的利益主体的行动策略加以分析。尽管制度安排对于维护程序正义和弱势群体利益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出现对于过大的权力资本的制约机制,法律、政策仍然会成为权力占有者的行为合法化工具。  相似文献   

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加以认识和分析,任何只强调矛盾的某一个方面的观点与做法,都将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时效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其次,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多样性与规范性的矛盾;最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正确分析和解决这些教学矛盾,才能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的新贫困是一种转型型贫困,它基于社会基本制度转型而产生,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福利制度转型、身份制度转型等方面。由于包括单位体制及户籍制度的彻底消除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转型型贫困现象作为一种结构性贫困现象,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改变。只有从建立平等化收入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掘民间力量和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均衡化发展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并实施与现实条件相契合的反贫困对策,才能防止贫富分化的进一步扩大,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化的本质与“农民工”的终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的不断提升的层次需求相联系;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城市化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为了让人们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范畴,这部分人虽然进入城市,但却没有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生活质量,没有获得同等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还没有真正享受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把“农民工”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近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已不仅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尖锐问题。与此同时,"招工难"现象也愈演愈烈,中小企业一直承受着用人难、留人难的伤痛。此"两难"境地看似相悖,但却真实客观地存在着。探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杭州市就业与招工问题开展调查,分析之中在福利供需、素质要求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以此得出结论,并提出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资源依赖视角来看,在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增长率正相关;在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负相关。从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来看,中部地区城市和西部地区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东部地区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J型关系,"资源诅咒"在东部地区城市中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少读者认为,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的交往,其关系暧昧近乎情恋,行为缠绵近乎异态。然而情感的"诗意"裁判下,贾宝玉的社交行为中,有人性的光辉,有真、善、美的价值品质内涵。综观贾宝玉的社交行为描写,其表达了作家生命本真的人生理想,展现了作家高尚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作家"助益"社会人生的责任担当。因而,贾宝玉的社交行为描写,具有鲜明的尚"善"价值品质,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尚"善"价值品质的审美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流动家庭及其子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流动家庭孩子的受教育状况、成长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第二代”是否还会继续被城市“边缘化”,已经成为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仲志远 《资本市场》2005,(11):62-62
<正>西方社会一向没有类似传统中国那样阳奉阴违的重农抑商政策,但工商业也曾被贵族社会视为“卑贱”的行当,商人们的境遇几可与同期的中国商人相提并论;而在17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前,西欧各国尤其是英法等国仍然在君主专制的阴影里前行。不过,贵族尤其是新兴的资产者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掀起的革命风暴,向王朝权力发起了前赴后继、不计其数的挑战。1215年6月15日,英国国王约翰穷兵黩武、随意征税等恶行激起了贵族与新兴资产者的不满,在贵族兵临城下之际,国王被迫签署并颁布《大宪章》。这一文件后来被称之为现代自由宪政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的政府都让人又爱又恨,原因是它们有时候做好事,有时候做坏事。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做好事、什么条件下做坏事呢?对于这个问题,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当拥有涵盖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也就是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时,政府会做好事;  相似文献   

13.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学界以“后”相标榜的各种理论思潮风起云涌,似成蔚然大观之势,但实际上当中国后学的始作俑者从西方现代理论自我反省的边缘地带获得沟通两个世界的合法通行证时,却抛弃了后现代理论本应具备的有效反思能力;其后风行于中国大陆学界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不但在西方的各色殖民话语面前显得身份暧昧,又与中国自身文化脉络中的种种遗绪纠葛不清,同时还不知不觉地承担着在中国将现代化叙事进行到底的奇特使命。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些流行于中国知识界的后现代思潮藉以确立自已身份所依附的理论形态,以及他们在表述过程中所形成的角色位置。同时作者认为,在历史研究领域,弥散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史学之间的对传统社会中民众记忆与日常生活进行复原式寻究的动向,却多少折射出了一些“后现代”理论的批判能量。  相似文献   

14.
董晓红 《经济师》2013,(8):208+210
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人力资源市场中服务的两大主体在权利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不对称性,特别是当前倡导以"求职者"为本的前提下龙显突出。有相当一部分的求职者在人办资源市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形成了中国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局势。因此人力资源市场在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极为迫切和并亟待尽快得以全面贯彻和落实。文章结合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太原市实际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娟 《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30-232
没有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就没有法治国家。因此"六五"普法应当克服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民众基础薄弱、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等障碍和困难,所有人员应该主动融入普法教育,培育主体意识、权利和平等思想以及法律信仰,树立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6.
坊市制的优点在于使城区整齐划一,便于管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然而这一制度毕竟是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产物,也缺乏生活气息。而"坊"、"市"混合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转折点。城市的实际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也不能背离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和愿望。隋唐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强化上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管制。北宋时期的坊市改制缘于商旅的增加,城市经济的扩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了更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发展,其留给后世的也就是一个人性、合理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逐渐升高,越来越高比例的学生进入了高等学校接受教育。高等教育也将影响越来越高比例的学生的人生。近年来,中国高等学校"就业教育"的定位,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在学业和做人方面双重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人的工具性被不断强化和延伸,严重湮没了人的主体性特征。抽样调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2014,(22):90-91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智斌 《经济师》2005,(7):37-37,39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含着布局的合理性,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相对平衡的要求。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贯穿着解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为了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党中央和中国政府从上世纪末开始部署中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村民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体制大转型背景下发生的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空间范围不断外延扩张,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政府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那些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被城市包围或者半包围,成为城中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数量越来越多,引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并引起政府重视,开始对其实施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