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并加以扶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比较优势基准、规模经济基准、关联度基准应该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对应可以构建一个由市场占有率、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率公式和对黄中伟的区域产业结构比较优势评价模型的理解和改进,构建主导产业优势评价模型,对娄底产业结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PPC模型的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中存在模糊笼统的问题,提出采用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的PPC模型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客观评价。选取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3类17个评价指标数据,计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影响因素及发展水平,对其最佳投影方向a*和最佳投影值z*(i)做出排序与分类,结果表明:资源减量投入类、资源循环利用类指标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需重点消除其负面影响。本文建议国家对不同评价类别区域制定差异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要]本文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设计原则,通过构建社会经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三个一级指标,建立陕西省实际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各一级指标耦合协调度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在2008~2018年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主导产业是地域空间上的一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很多,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等,而每一类因素所占的地位及其对它们的评价都具有明显的模糊性,模糊优选模型是主导产业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从主导产业选择的诸多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一组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主导产业选择存在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客观事实,建立一种改进的多层次一致矩阵的模糊优选模型;最后运用这一模型对安徽某高新区主导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各层次产业对目标产业的贡献关联程度为基础,综合确定区域主导产业,通过具体实证研究验证所用方法的科学性,试图为新疆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及培育新疆的主导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城镇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特征的分析,建立了农业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原理,建立了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数学模型,并对河南省农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县域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本文在阐述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收入弹性基准"分析法,分析河北省108个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向,并给出河北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寻求产业支撑的根本所在。该文以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和环境保护为基准,探讨了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并以黑龙江省林甸县为例进行了实际测度。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一种新的灰色综合聚类方法,将灰色关联聚类与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相结合,构造白化权函数与每一类的标准值相关,综合考虑这两个关联度来决定研究对象所属的类别,达到主导产业选择的动态发展演进。并根据黑龙江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数据的选择和确定黑龙江省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会使经济和环境双赢.文章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容和特点,论述了循环经济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推动我国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产业关联效应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比较优势基准、过密环境基准、丰富劳动内容基准5类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政府决策型、市场主导型、公私合作型3种主导产业选择模式;然后用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现有的经济转型主导产业规划表明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现状,指出与国外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相比较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存在技术水平低、关联效应差、对自然资源的强烈依赖性三方面的不足;最后从主导产业选择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再选择2个方面讨论了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调整问题,并给出森林生态建设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北药产业、碳汇产业、生态养老产业5个黑龙江省林业资源型城市部分可选主导产业的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培育、产品加工、林木生产与非林非木生产并存的开发利用格局。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逐年缩小,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人们对林产品需求的变化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选择能够带动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林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运用区位商这一指标对国有林区各省林业产业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近期黑龙江省林业主导产业为木材采运业和锯材木片加工业。随着木材产量的继续调减、林产工业的发展及人们对森林旅游的偏好,木制品业和森林旅游业将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所谓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支持力从系统学的角度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煤炭工业系统内外各因素对循环经济发展所起支持作用的大小或强弱.文章根据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由8大要素25项指标组成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支持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特定研究对象的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支持力,据此能为促进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林业产业2000—2019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林业产业效率水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0—2019年林业产业比较注重创新研发;林业产业绩效年际差异较大,呈两端高、中间低的"U"字形分布;林业产业资本、土地、劳动力要素投入年际波动较大。最后,提出了从协同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提高林业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实践意义下林业产业一体化,提升林业产业劳动生产率;精打细算,强化监控与管理,提升林地资源利用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产业生态化、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并应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对林业产业生态化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工艺改造、技术创新、流程改造等,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投入的减量化、废弃物排出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效率,减少企业废弃物的排放;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机制,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促进各个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资源在由各个企业所组成的系统内实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各个企业的决策效率;在宏观层面上,促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大循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大幅度提高林业各个产业、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各个产业之间的调整、优化来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化,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低碳经济的林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林业产业在碳汇和减排两个方面的竞争力水平,并针对林业产业竞争力弱的现实提出了三个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林业科技进步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和转移实现林业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从根本上推动林业竞争力的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要全力发展林业第二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巩固林业第一产业,推动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持也是林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要在现有林业政策体系基础上,针对低碳经济的特殊要求,在林业产权、经济扶持和经营管理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商务推动下,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备受关注。通过研究苏北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共生的特征,建立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三维结构:产业模式成熟度、产业单元成熟度和产业环境成熟度,并在每个维度下细化评价指标,可作为未来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实证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林下经济中的林菌、林药、林能3种模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把林产化工领域中与之相关的林菌有效成分、林药有效成分和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林下经济的研究联系起来,以期林产化工的研究能给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思路,并最终推懂林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