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眼于宁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情况,剖析基本态度和特征,并在基础上提出五大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淮 《浙江经济》2002,(18):34-3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没有后推的余地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就业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康 《特区经济》2005,(6):30-33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深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充满众多不确定因素、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受许多因素影响,几起几落,演变曲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举措的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经济研究》2003,(2):15-18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涌入大城市。然而由于缺少一纸户籍凭证,他们被排斥在城市原有的经济组织之外,在工种、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不利于工业部门扩张。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户籍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文 《新西部(上)》2010,(3):31-31,46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内需不足和工业化的联系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通过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提出建议:第一是以产业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尽快剥离附加在原户籍制度上的不公正的福利分配;第三,建立完善统一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9.
研究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点是探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有序转移的恰当切入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直接关系到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套发展的必然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荧键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境,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足够的产业支持,加上一些实际情况,从而使城市化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15.
史青 《特区经济》2005,(5):213-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受到阻碍,一方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共政策直接造成的结果。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建立一套完备的,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并有效地执行,才能有效地解除障碍,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17.
18.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限制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传统途径所面临的新问题做细致分析,同时提出以三化(城镇化、工业化、知识化)互动、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途径,并提出确保三化互动得以实施的若干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艰巨性。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70%,依现阶段的技术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农林牧渔业内部只能安排2-2.2亿劳动力,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率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些部门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不但没有增长,而且呈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和预测表明,今后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800万人以上,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因劳力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劳力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而积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力,这些劳力的边际生产力低下,他们的绝大多数属于低效劳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农业以外的非农产业的流动与再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