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按劳分配制度作为一个以企业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断完善发展的制度体系,基于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发展,决定于马克思人和经济社会发展"否定的否定"规律。追溯其历史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三次重大变革、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三种历史形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按劳分配制度体系完善原则的第二次战略性调整,标志着公平高效型按劳分配制度体系建构历史新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理论探索中,对其依据、关系及实现形式认识仍有分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定按劳分配,改变的只是分配的形式。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所有权及其贡献率,不是价值的创造。理论研究必须揭示问题的实质,不能停留在现象形态上。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产权理论。我们既不能依据劳动价值来说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也不能因素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或用西方要素价值论取而代之。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但发展的必要性不是来自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来自于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现实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劳动价值论需进一步丰富、完善,使之更适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有人否定按劳分配,如“不容论”者认为,按劳分配是产品经济的产物,而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等同论”者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在基本理论上都是明显错误的。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还未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单一的社会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是行不通的。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应当允许各种非按劳分配形式的存在,但是,必须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有人企图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面对资产安全与经济效率的现实矛盾。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资本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最高价值追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该体现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落实自然人所有权、构建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树立法治在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权威地位,是实现效率目标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资产中,用于非经济领域的国家财产和经济领域中生产公共物品,或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国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缺乏增殖的能力,只是资产,而不是资本,只有用于经济领域竞争性行业,以赢利为目的的国家财产,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国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才为国有资本,把绝大多数的国有资产转变为国有资本的过程就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要素价值和要素产权关系的分析 ,探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并对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刍议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结合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育点,有的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割裂开来,还有的学者从西方经济学出发,却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至于二者结合的基础和方式,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涉及。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主要是党的领导人源于实践的思考和对发展社会主义的诉求。按劳分配的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也不是要素价值论,其结合的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求机制不仅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也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要素价值和要素产权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对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按劳分配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按劳分配分配的是货币而不是实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够"格",按劳分配也不够"格"。中国不可能实行马克思说的那种按劳分配,只能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