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在加强专业经营和风险能力控制的基础上,强化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塑造和培育我国的全能型金融控股集团,集团对金融子公司的经营进行战略协调,对业务进行管理,,因而金融控股集团在整体上可视为全能型银行,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为广大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全方位金融业务.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业存在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分业经营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混业经营是金融机构可以同时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务。分业经营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分开经营,经营这些业务的机构之间互不隶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3.
张望 《深交所》2007,(5):45-48
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是目前金融业改革创新的热点之一。综合经营一般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各自经营范围之外,彼此直接经营对方的金融业务;或投资参股、控股相应的金融机构开展跨行业的金融业务;以及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控股集团等新型金融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发展多功能营业网点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了涵盖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领域的产业集团。这些金融集团依托内部的电子网络或物理平台,将金融集团内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集成在一起,通过一站式的渠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的分业与综合化经营,是指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业务是否允许互相交叉、互相渗透。1999年开始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开始松动的背景下,我国内地各大金融机构着手探索和尝试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之路:以金融控股公司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在此过程中,监管当局应从宏观上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在微观层面,金融控股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6.
金融控股公司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该实质是一个以股权结合起来的金融集团,一般以一个金融机构为控股母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专订从事某些具体业务(如银行、证券、保险等)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相似文献   

7.
《金融博览》2011,(8):1
回顾过去,中国金融从30年前的一家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简单的存、放、汇业务发展到今天,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QDII、QFII……股票、理财、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ETF……同业市场、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收益率曲线……货币乘数、汇率浮动、SDR份额、人民币国际化、次级债、拨备覆盖率……体现金融机构、产品、市场、调控监管不断创新的金融名词不断涌现,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已是相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业重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金融业重组就是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二是银行母子公司模式,即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渗透和扩张;三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银行母子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9.
目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对于增强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世界性金融融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保险、证券各业跨业交叉经营,无分业限制,或在有一定限制下以某种方式达成实际上的金融各业交叉经营。银行业混业经营是金融综合经营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银行业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展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银行、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在进行研商和评估的基础之上,制定并公布了针对开放金融业的11条举措。扩大金融业开放将给中国证券业带来一些机遇,有助于国内证券公司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优秀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完善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另外,我国证券行业会面临诸如资本规模、监管能力、经营理念、操作技术和光环效应等方面的风险。因此,我国证券公司应该多渠道补充资本,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借助"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培养面向基层、应用操作型人才正是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剧增的需要。基于此,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以下简称"结算中心")是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清算机构,结算中心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围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着力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全面的金融外包服务,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保障了金融安全,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机构间的并购现象逐渐增多,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只经营单一业务的局面,金融机构开始以金融集团的形式来经营多种金融业务,如某一金融集团同时经营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金融集团是在放松金融监管的背景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不可能回到限制金融机构经营业务范围的老路上去,依靠市场的力量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约束将是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信息是市场机制发挥约束作用的重要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集团信息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混业经营是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则是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分业经营。从各国金融经营体制发展的经验来看,是否选择混业经营体制,关键是看该国是否具备金融混业经营的条件。如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证券市场监管能力以及法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国外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波  肖华 《西南金融》2004,(7):51-5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趋势,金融业的竞争已经不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而就在这种国际化潮流中,个人及企业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使得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金融企业的大型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并由此造就  相似文献   

16.
方宜霞  胡逸冰 《云南金融》2012,(4X):300-300
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如何培养能在金融机构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课题组通过深入金融机构调研,确立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结合金融行业专家建议,提出实施"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配以六项基本保障条件,能较好地实现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岗位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7.
方宜霞  胡逸冰 《时代金融》2012,(12):300+323
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如何培养能在金融机构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课题组通过深入金融机构调研,确立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结合金融行业专家建议,提出实施"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配以六项基本保障条件,能较好地实现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岗位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8.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下,金融控股集团是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中公司治理与集团管理之间存在潜在冲突,由此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笔者提出政策建议:为有效地缓解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与集团管理之间的冲突,实现两者的密切协同与良性互动,股权结构应当向"子公司股权一元化,母公司股权多元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发出了形式各样的交叉性金融工具,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日趋密切,从而使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一些金融控股公司也应运而生,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本文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武  左仁酉 《金卡工程》2009,13(5):190-191
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而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是多种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聚合体,一般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业务经营,在金融市场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如发行中价、交易中价、投资者、融资者、信息提供者等,加上由母、子公司形成的这种"集团控股"式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使其成为了金融风险的高度聚合处和汇集点.本丈旨在分析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新生的经济组织形式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