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建立抗菌药物整治的长效机制,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理论,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等过程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比例都得到了显著下降,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应用步入规范。结论运用PDCA循环加强了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了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8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使用的药品种类相关。138例患者中68例停药后治愈,占49.3%,70例经对症治疗后显著好转,占50.7%。其中,102例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小,占73.9%,28例病程延长,占20.3%,8例病情加重,占5.8%。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患者7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192例,第二代314例,第三代217例。统计所有患者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销售金额,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耐药情况。结果第一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静脉注射为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比例相当;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217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头孢他啶不合理用药7例,头孢曲松钠不合理用药9例,不合理用药率为7.3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8例,占8.29%,其中消化系统8例(3.69%),过敏反应5例(2.30%),血液系统3例(1.38%),泌尿系统2例(0.92%);临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平均耐药率为33.67%,对头孢曲松钠平均耐药率为57.64%。结论本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在临床治疗时需充分掌握每种药物的应用方法和药理作用,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实施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以干预前、后骨科手术出院患者病例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抽取骨一科Ⅰ类切口住院病历,整治前536份,整治后695份,设计手术预防用药调查统计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整治前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64.9DDD,整治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14.3DDD,下降率为78.0%。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为整治前59.2%,整治后为98.9%,用药时机正确率上升67.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整治前为7.39天,整治后为1.25天,下降率为83.1%;人均抗生素的费用从866.33元降至167.23元,药品费用下降率为80.7%。结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骨一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有改善,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定期监测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细化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后的控制效果,为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有效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为临床科室设立责任状,细化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基础,对二甲医院临床科室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按季度进行统计分析,科学合理的制订责任状指标。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细化前相比较有着明显的降低。结论细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医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及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药物资源愈加丰富,临床滥用抗菌药物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药品不良事件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因此,只有针对西药抗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加强预防才能降低不良反应,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我院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抽取其中的9136张,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3502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38.33%。其中,单联使用率口服占68.70%,注射占24.84%;二联使用率占6.45%,不合理用药占6.45%。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1]。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利用计算机统计2013年1~6月各种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数量,计算用药频度(DDDs),并对DDDs进行排序分析;从2013年1~6月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我院门诊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三位的依次是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5.7%,其中使用两种抗菌药物的处方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3.9%;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75张,占抗菌药物处方24.3%,不合理之处主要是选用指征不明确、用法用量不当、重复用药、溶媒选择不当、药理拮抗等。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与干预,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延缓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16—2018年总计7086例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疗程以及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12.73%降至8.44%;术前0.5~1 h给药率从89.90%升至97.11%;用药疗程>48 h比例从28.20%降至4.96%;一、二代头孢使用比例从66.54%升至83.0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骨科、疼痛科等科室。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需继续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季节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金额所占比例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法,对不同季节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统计,秋季抗菌药物的总比例较夏季大,且(P<0.05);针对β-内酰胺类而言,冬季>夏季,且(P<0.05)。结论经比较发现,不同季节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不同,药品库房应根据该规律合理采购,并且医生应对该类药物予以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的处方共计5741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途径、使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2438张,占总处方的比例为42.47%,共使用7种抗菌药物,其中口服抗生素888张,注射用抗生素1505张,注射+口服的抗生素45张,以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居前3位.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整治,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调取医院抗菌药物相关数据并对病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年使用率下降至43.1%,抗菌药物送检率上升至59.3%。结论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抗菌药物管理得到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更加规范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本院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提升本院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质量。方法本院于2012年1月起采取措施干预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随机抽取2010年(对照组)和2013年(观察组)普外科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各100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费用以及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防用药选择、预防用药时机及预防用药疗程合理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法用量合理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指征联合用药、无依据换药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干预措施可以在降低抗菌药物费用而不影响患者预后的基础上,提升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减少无指征联合用药、无依据换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88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29.647%)、喹诺酮类药物(22.22%)、青霉素类(22.22%)。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外科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病例,对不合理用药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病例740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218份,占29.5%(218/740)。其中Ⅰ类手术切口病例22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43份,占19.4%(43/222);Ⅱ类手术切口346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127份,占36.7%(127/346);Ⅲ类手术切口17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48份,占27.9%(48/172),Ⅰ类手术切口不合理应用率明显低于Ⅱ类、Ⅲ类手术(P<0.05)。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较好,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低于其他类别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至2018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4例ADR中,66~8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768例,占41.20%);女性患者984例,略多于男性(880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33%;发生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菌药品,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导致严重的ADR主要是抗肿瘤药;ADR转归情况以痊愈和好转为主,两者占94.31%。结论老年患者更易发生ADR;抗菌药、抗肿瘤药等ADR发生率较高;所有剂型中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6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与抗菌药物组,各80例.抗菌药物组仅用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实施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的处方,从中筛选出含有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 208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有5 005张,占总处方数的17.7%。抗高血压药物在门诊使用较多,钙通道拮抗药(CCB)使用率最高,处方中抗高血压药物多为联合用药。结论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大多为联合用药,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抽取厦门市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处方,统计分析每100张处方中的用药个数,含静脉点滴、激素、抗生素以及二联以上抗生素的处方数量,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100张处方平均用药数为246.80个,100张处方中平均含静脉点滴处方14.30张,激素处方4.50张,抗生素处方4().50张,二联以上抗生素处方7.55张。结论: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存在着不合理的趋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情况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建议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不合理用药问题的重视,加强对社区医师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加强对社区居民合理用药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