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3例,发病6h内采集血液样本并检测血清尿酸浓度,给予相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内科治疗处理。主要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功能性预后。结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者和无改善者平均血清尿酸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功能性预后良好和预后较差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临界差异(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高血清尿酸水平既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无关,也与功能性预后良好无关(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5d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3个月后的功能性预后良好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就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1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在起病24h内入院,均不口服任何影响血糖的药物,然后在空腹状态下对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抽取,血糖值应该采用血浆葡萄糖氧化酶法来进行测定。结果76例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8.65±2.37),SSS 评分为(27.54±19.02);而9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6.38±2.23),SSS 评分为(42.95±12.87)。62例正常血糖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5.52±0.48),SSS 评分为(45.96±13.65);108例高血糖组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为(8.64±2.68),SSS 评分为(30.81±17.98)。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血性卒中组的病情要明显重很多。与老年缺血性卒中组和非老年组相比,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的死亡率要明显高的多。结论应该积极检测血糖、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才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避免患者受到较为严重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ChE活性变化以及PA检测临床意义。方法 25例肝硬化患者与40例非肝病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检测血清ChE与PA。结果肝硬化组血清ChE与PA明显降低,故血清ChE与PA能敏感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其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观察是一项有特色的指征之一。结论测定PA、ChE两者水平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监测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同期收治的非脓毒血症患者48例为对照组。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其血清PCT水平,记录当天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结果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为脓毒症休克组大于重度脓毒症组大于脓毒症组大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8,P<0.05)。脓毒血症患者第1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好转、无效和死亡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3、5天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为好转患者小于无效患者小于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与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病情预后转归有密切关系,随病情好转而降低,随病情恶化而升高,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共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急性期动脉溶栓方案治疗,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椎基底动脉闭塞9例,再通6例,占66.7%;颈内动脉闭塞16例,再通9例,占56.3%;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25例,再通16例,占64.0%;大脑中动脉闭塞27例,再通18例,占66.7%;脑血管造影无异常23例;溶栓后脑出血3例。62例症状恢复正常或病情有明显好转,占62.0%,无好转35例,死亡3例。结论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银杏内酯注射液对比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及长期成本-效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纳排标准回顾性收集11家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或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以治疗28 d卒中复发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所收治的5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清晨空腹抽血,将血标本抽取出来进行离心分析,然后再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另外对当天的质控在控进行测定。结果 30例脑梗死组男性患者中Hcy水平为(27.73±11.85)μmol/L,异常检出率为91%;28例脑梗死组女性患者中Hcy水平为(22.95±10.58)μmol/L,异常检出率为83%;而正常对照组的Hcy水平较低,仅仅为(12.26±1.08)μmol/L,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检出率高达80%以上。结论同型半胱氨酸(Hcy)可作为一个独立判断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的指标,其与消化系统疾病、肾病、糖尿病等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可以对其变化进行测定,以便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就门冬氨酸钾镁防治急性心梗心律失常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本组资料中100例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患者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镇静止痛药物、阿司匹林等,监控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图,患者吸氧、卧床休息。而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14天为一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2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对照组患者中有29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由此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要低很多,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镁离子、血清钾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防治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就6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科近5年来收的60例脑卒中继发癫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均给与抗癫治疗,用癫安肽来治疗部分发作者,用卡马西平或者苯妥英钠来治疗强直-阵挛发作者。结果 6例死于颅高压脑疝,3例死于癫持续状态,1例死于重症肺炎,其余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出院后仍服用药物,随访期间仍有发作。结论脑卒中早期有明显的意识改变和脑水肿现象,癫发作短暂,成一过性,肢体功能恢复较好;而卒中晚期,肢体功能恢复较差,癫会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0.
2009 年2 月~2012 年4 月,作者观察了45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O 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含量,探讨它们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2009 年2 月~2012 年4 月收治的各类脑卒中患者45 例,男27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60.41±15岁.其中脑出血23 例,脑梗塞12 例,脑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于发病1~72h(平均19.26±18.04h)采血并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待测.正常对照组16 例,男9 例,女7 例,平均年龄53±16 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卒中科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所给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0例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康复锻炼和护士的精心护理后,全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病情均明显好转而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检测氨基端脑钠肽的意义。方法随机入选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均检测氨基端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心肌酶等,观察两组间氨基端脑钠肽的差异,观察血浆氨基端脑钠肽与心肌肌钙蛋白I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氨基端脑钠肽平均水平为(965.0±137.2)pmol/L,明显高于对对照组的(198.0±74.3)pmol/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氨基端脑钠肽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呈正相关(r=0.542,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氨基端脑钠肽水平增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氨基端脑钠肽水平检测,可以作为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其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40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病情均有效控制,无1例发生脑卒中,疗效满意而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1.6±0.1)d。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减少疾病的复发,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重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前白蛋白(PA)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052例轻、重不同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PA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比较其在轻、重病例中的变化。按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612例,重症组440例,对PA及IgG、IgM、IgA水平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病例组PA及IgG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病情的危重程度与PA及IgG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病情越重,PA及IgG水平呈越低。因此,血清前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可对手足口病的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标准组接受标准钠透析,可调组接受可调钠透析,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及血清钠浓度变化。结果标准组透析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血清钠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组患者透析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及血清钠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心率及血清钠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调钠透析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不会对患者的血清钠离子浓度和心率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中脑钠肽(BNP)浓度在心力衰竭诊断、分级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呼吸困难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心力衰竭组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呼吸困难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0.05),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浆BNP浓度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清BNP的含量与心力衰竭高度相关,对心力衰竭诊断、判断其严重程度及预后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应激性血糖升高对井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并按血糖升高与否分成升高组110例,血糖正常组115例。结果应激性血糖升高组患者预后较血糖正常组差。(χ2=25.01。P<0.005)结论血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6例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CRF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情况将其分为血液透析组41例和非透析组55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各组血清中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以及敏感促甲状腺激素(sTSH)指标进行检测与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F组患者FT3指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4低于对照组,sTSH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衰竭非HD组与HD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能够准确判断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获知其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活血药物七叶皂苷钠的使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部分患者因高颅压而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伤后24h使用七叶皂苷钠。7d后两组行CT、颅内压监测及GCS评分,并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两组颅内压水平接近,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使用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改善病情及愈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蛋白原和 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进展性卒中的作用和早期预测价值。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将入组患者(发病24h内)进行NIHSS评分,小于22分者入组。对入组80名患者给予同样的治疗,一周进行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增加2分以上的20例患者入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其余60例患者入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组。在两组患者发病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NIHSS评分。通过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动态观察,探讨导致卒中进展的原因和机制,寻找可以预警卒中患者早期进展的预测因子。结果进展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叫完全性卒中组升高更明显(P<0.01),第3天达最高峰,14天降至正常。完全性卒中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在第3天有下降趋势,第7天时降至正常。结论监测缺血性脑卒中D-二聚体水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各种变化,可以帮助早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进展性卒中有更为明显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