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应用,传统的金融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电子证券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的出现,给我们如何确保网络时代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金融活动中电子证据已经大量地出现.本文立足网络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控制要素,对网络金融电子证据的概念、电子证据效力的法律认证、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犯罪也在日趋增加。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计算机犯罪,要确定犯罪、抑制犯罪和惩处犯罪,证据就成为定罪量刑的关键。电子证据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系统文件、内容数据、通信数据、日志文件、临时文件及电子辐射文件等。数字取证主要是对电子证据进行识别、保存、收集、检查、分析和呈堂,从而揭示与数字产品相关的犯罪行为或过失。  相似文献   

3.
会计电算化中网络财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网络财务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在会计电算化的网络财务中 ,计算机存储记录的财务电子数据 (以磁盘、光盘存储的数据 ) ,在法律上能否作为有效的证据。已是一个公认的国际问题。例如 :作为无纸化的财务电子数据能否作为资产评估、审计和税务检查的有效证据 ,在无纸化财务电子数据基础上签订的电子合同协议是否有效等等。目前暂时性的措施是 :有关法规要求企业将计算机存储记录的原始电子数据都要打印在纸介质上 ,并由负责人签字 ,作为审计、评估、检查需要的法定证据。但是 ,随着会计电算化中网络财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财务电子数据(无…  相似文献   

4.
电子证据是信息化、电子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证据种类,如何有效采集电子证据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人民银行在履职检查中也会遇到电子证据的采集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人民银行在检查中电子证据采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石尧 《金卡工程》2009,13(12):47-4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如盗窃网络虚拟财产、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拦截计算机数据等;很多传统的犯罪也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实施,如利用网络盗取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盗窃,利用网络群发信息进行诈骗等,使传统法律各个领域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证据问题日益增多,成为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难题。而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法律定位成为研究证据新的领域各种现象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对电子证据进行了错误或不明确的定位势必将阻碍我国整个证据法领域以及对计算机及互联网相关犯罪领域(包括理论与实务)的健全发展。因此,对电子证据进行合理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其包括电子证据的证据的概念定位、电子证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定位以及电子证据的证据形式定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贸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中客户融资需求的网络融资业务应运而生。网络融资业务是银行融资产品与网络技术手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具有操作流程电子化、业务效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网络融资业务在线交易方式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传统融资模式,也引发了电子签名效力、电子证据收集、电子档案保管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为防范相关法律风险,促进网络融资业务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网络融资业务系统的设计开发,逐步建设电子合同档案保管系统,积极研究科学有效收集电子证据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审计方式,电子证据的适当运用也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重要性日益凸现,但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中电子证据的获取和运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计算机审计中电子证据有效运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电子证据在诉讼案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问题关乎电子证据的证明价位,是运用电子证据解决民事纠纷的关键因素,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电子证据的涵义出发,重点介绍了电子证据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马瑞刚 《金卡工程》2009,13(4):25-26
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才能被法官采纳,用来证明案件事实。但是电子证据对传统证据可采性产生了新的挑战。而电子证据产生的环境系统可以来很好的证明电子证据的可采性,保证电子证据的真实和有效,同时针对电子证据这一特殊证据形式,更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罗浩恺 《金卡工程》2009,13(1):17-18
伴随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相关的诉讼问题的逐步产生并且向传统证据法理论提出挑战。主要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电子信息有其区别于传统证据理念的特殊性,电子信息的证据存在形式亦引起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但目前关于电子数据信息存在形式的证据地位的研究还大多停留传统证据工具论层面,难免囿于传统的法律思维方式条框之内,而作为现代高科技伴生物的电子信息载体,以信息载体论为基点对电子数据信息载体的证据地位加以分析研究,似乎更便于理清对于电子证据地位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崔宾 《金卡工程》2009,13(3):54-54
电子证据是计算机技术出现及发展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证据类型,在电子技术出现以前没有电子证据的概念。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使用,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技术产生、存储的电子信息逐渐向社会生产生活渗透。本文试图从理清基础关系入手,对电子证据的基础脉络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网络审计证据应用于审计实务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论述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旨在树立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应用的先例,进而推动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最终使网络审计证据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审计证据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计算机、电子文件悄然进入到家家户户,把人们带入到了信息化时代,电子证据的出现对各国现有的证据制度带来了很大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国现有的证据制度。而且,在司法实践领域,好多犯罪嫌疑人利用高科技犯罪,相关数字信息也就被作为证据进入诉讼程序。这些数字信息的认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难题,因而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热议的话题。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电子证据展开一些研究,从其效力及证明力着手分析,以期对推动我国电子证据立法和完善证据制度产生一些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朱彦 《金卡工程》2009,13(4):78-78
电子证据作为现代技术运用于诉讼领域的结果,对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数民事诉讼案件中,电子证据因其特殊性在一般举证规则下会造成责任的不平衡。在电子证据的视角下,如何衡平对立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民事诉讼中如何平衡电子证据所造成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证券导刊》2014,(22):13-15
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上市公司。2013年1月1日,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至此,电子数据作为独立证据形式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主营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信息安全行业中电子数据取证和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研发、产品销售与整体服务。公司主营业务由“三大产品五大服务”组成,三大产品包括电子数据取证系列、刑事技术产品系列及网络信息安全系列。  相似文献   

17.
门盈 《金卡工程》2009,13(12):30-31
电子证据在现代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电子证据的多媒体性、易修改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多种形式在法庭上出示,这就为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电子证据的出示必须遵循法定诉讼程序。基于此,分析电子证据的独有特征,比较其与一般证据的差别成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并完善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从而达到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证网络时代诉讼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刘侃 《金卡工程》2010,14(1):119-119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数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电子数据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然而,电子数据与传统证据差别很大。对它进行取证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尽相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措施会涉及公民权利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子证据的取证特点分析起,深入侦查效率与公正的本质,探讨电子证据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电子证据是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本文结合《刑八修正案》将电子证据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的规定的前提下,谈谈对电子证据含义及其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会计结算业务中的电子联行网络为各行各业在资金结算渠道上提供了高速公路,但目前电子联行工作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