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之上,英汉词汇的语言意义在与文化意义的对应上存在差异,英汉词汇在词的搭配能力上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死译、硬译,应努力再现原文的意义、内容、风格,试图寻求一种较高的翻译境界。  相似文献   

2.
赵龙 《魅力中国》2011,(3):160-161,54
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奈达(Eugune A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本文将重点根据该理论论述体育英语习语的翻译,并提出翻译是译者对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而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译作中出现译语与原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翻译中只有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根据上述观点,为体育英语术语的翻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蕾 《魅力中国》2013,(26):274-2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狗”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探讨其翻译策略,以利于更好地完成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代表作。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词的翻译使得词的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形神兼似的效果,许先生的翻译理念深刻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用等角度来探析《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译本,从音韵、注释和改译等翻译技巧的应用来进一步解析译本,结合许氏翻译思想,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古代词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导致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在具体阐述了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及在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内涵相同﹑相反﹑零对应,以及不同动物词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联想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海红 《魅力中国》2014,(18):258-258
本文在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英汉隐喻的对比,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隐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指出不同类型的隐喻翻译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陈超 《魅力中国》2013,(10):299-300
在品牌效应盛行的当今,广告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销售媒介。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广告翻译也彰显出了其独特的重要性。中外语言学家、翻译学家们对中英广告语互译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尤金·A·奈这(EugeneA.Nida)。他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培广告语翻译注八了新的血液,在这一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正是以奈迭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点,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及应用效果来验证这一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期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索英汉广告互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外语翻译并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翻译,而是反映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外语和汉语族的思维习惯不同,因此表达习惯也就有所不同.有些句子翻译后可能完全符合语法形式,但若仔细体会,却可反映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09,(16):89-90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词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使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两种语言互相借鉴,从面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不同文化之间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对汉英文化内涵词的翻译可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释法、直译或直译加注释法、功能对等译法、文化对等译法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病症术语言简意赅却寓意丰富,翻译起来绝非易事。本文从《黄帝内经(内经·素问)》非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通过李照国、Veith两位先生的译本对比来探讨中医病症术语翻译的简明性、客观性、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该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互译.英汉习语互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互译。英汉习语互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  相似文献   

16.
一、诗学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著的Poetics,是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诗学概念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时被赋予了新的阐释.翻译文化学派著名理论家勒菲弗尔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将“诗学”解释为“占主导性的文学观念”,并指出一种诗学形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手法、体裁、主题、原型人物、场景和象征等;二是文学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作用.勒菲弗尔把翻译看作是对文学原作进行的一种“改写”,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受到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影响.诗学形态是译者进行翻译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勒菲弗尔阐释的“诗学”出发,对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彦 《魅力中国》2010,(3X):188-189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在翻译中会出现语用失误,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口译中。英汉语用对比从语言和文化层面进行对比,使译者能从更高层次上加强对翻译的实际运用,对翻译,特别是口译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红玲 《新西部(上)》2007,(10X):259-259,258
称谓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该文拟从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比较及翻译处理手法上,探讨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称谓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该文拟从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比较及翻译处理手法上,探讨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栋 《魅力中国》2014,(23):259-259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的特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规避由语言差异带来的翻译不对等现象是每位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英汉语言差异角度出发,从词汇和语篇的角度对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