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l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包括: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区域能源强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两个指标入手,分析能源消费与甘肃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像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闻存在协整关系或长期的均衡关系;而能源消费强度呈理逐年下降的趋势,与经济增长之阍呈负相关,能源消费强度降低1%,经济会相应增长约1.5%。甘肃省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很强的依校性,近年来能源的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的消耗强度仍旧较高。随着未来经济的增长。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能源消费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推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对风电产业成长的调节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层级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对风电产业成长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实证分析表明:(1)经济增长显著调节碳排放强度对风电产业成长的影响,降低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削弱风电产业成长幅度;(2)经济增长显著调节风电投资成本对风电产业成长的影响,风电投资成本下降导致风电产业爆发式成长;(3)风电投资成本与碳排放强度共同提升了经济增长对风电产业成长的影响。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风电投资成本下降幅度是保持风电产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R&D投入强度偏低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整体科技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R&D投入强度增长趋势与国际R&D强度增长规律基本相符,但与国际相比,我国的R&D投入强度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结有关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R&D投入强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R&D投入强度偏低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实现R&D投入目标强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强度的最优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建勋 《现代财经》2007,27(2):50-54
我国能源现状与经济增长的高能源依赖性表明.经济增长需要最优能源强度。最优能源强度及其存在性,可通过实证得出,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也可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最终会实现能源强度最优规模。  相似文献   

6.
运用1991-2006年中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选取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废水4种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等4种环境质量指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并不是都存在所谓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经济增长指标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之间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与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强度均呈倒“U”型关系,与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则呈正“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转型是一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增长逐渐脱钩的过程。本文以GDP碳排放强度为切入点,分解了GDP碳排放强度的两个因子——能源效率、能源碳强度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程度,并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韩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背景,比较分析三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轨迹和驱动模式,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处于司法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法力度和立法强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量化。接着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实际GDP对数为被解释变量,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证明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然后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绘制了异常经济增长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散点图,来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一部分。并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图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时间效应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能够解释省份个体效应的37.4%。  相似文献   

9.
创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
门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汉森(Hansen)门槛回归分析的方法,从R&D强度、产业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了1978-2012年我国R&D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实证结果显示,当R&D强度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当工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正;但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由显著为正转变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无残差的完全结构分解法(MRCI)和指数分解法(LMDⅠⅡ)分别从国家产业层面和我国地区层面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因素对我国及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效果及贡献率。分析发现产出规模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主导作用,而我国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产出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产出规模效应对我国地区能源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效应能有效抑制我国地区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最优能源强度与我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实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强度,并且最优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反方向变动.在此基础上,估计了近年来我国的最优能源强度,并测算了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达3万吨标准煤/亿元以上,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在保持最优能源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国际贸易分工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利用1990~2008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大,人口规模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小,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人均实际GDP持续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变动对碳排放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Dynan模型本文运用城乡省际面板数据实证估测了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强度.估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动机,其值约为14,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略高于农村居民.因此,构建居民消费增长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动机强度,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了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增加的核心因素,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存在“波特假说”;自主创新推动了技术进步,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此,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鼓励“草根创新、大众创业”、推动高等教育更大范围的普及、加大资本投入力度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爱文  李东 《技术经济》2013,32(1):106-111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使用LMDI方法,建立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0年中国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降低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关键。最后提出"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对策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相似文献   

16.
以1990—2020年为考察期,对我国粮食种植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内部结构进行剖析,采用LMDI模型将驱动因素分解为要素结构效应、消耗强度效应、粮食单产效应和播种面积效应。结果表明:对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播种面积次之,要素结构最小。粮食单产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消耗强度和要素结构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均是先助推、后抑制;而播种面积是先抑制、后助推碳排放量增长。对非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要素结构次之,播种面积最小。消耗强度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粮食单产是先助推、后抑制碳排放量增长;播种面积和要素结构是先抑制、后助推、再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灰色GM(1,1)模型,以2014—2020年广西R&D投入强度数据为样本数列,对广西2021—2030年R&D投入强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广西R&D投入强度将从2020年的0.78%增加至2030年的1.278 7%,年平均增长值为0.049 9%,但与我国R&D投入强度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广西R&D投入强度将于2025年突破1%达到1.009 2%,实现逻辑斯蒂曲线第一个拐点的跨越,其后增长符合国际R&D强度增长模式,呈现“S型”增长。但同时也发现,广西R&D投入强度滞后于广西工业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科技创新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据此,就如何提升广西R&D投入强度,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构建了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利用该模型建立了超额人均收入等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我国城镇部门与农村部门有效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部门有效经济增长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明显高于、快于农村部门;城镇部门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量大于农村部门;而农村部门对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却大于城镇部门。因此,推动城市化且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降低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实现有效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经济发展的外在经济数量增长和内在产业结构优化的二维视角为切入点,利用1992-2011年的RD强度、经济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数据,构建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我国RD强度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且RD强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别在滞后9期和滞后5期达到最高,但粗放的经济增长对RD强度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其带来了负向影响;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长期来看RD强度变动来自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保持在17.6%和2.0%;RD强度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和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保持在13.8%和62.4%的水平上。最后结合现状提出开展RD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微观层面考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销售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投入对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其当年的R&D投入强度负相关,与其销售费用投入以及滞后一期的R&D投入强度正相关,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关联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