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如何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这不仅是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必将成为金融竞争的核心要素.因此,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金融信息化,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当今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东北地区外资银行获多项政策支持,银行存款改变计息方式,银行房贷成为今年金融审计的重点,汇率改革下一招 人民币远期交易择机而出,建设长效机制推进银行业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官方网站近来发表了题为《威胁金融信息安全,戳穿‘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神话》的文章。文中指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控制并试图垄断中国的会计审计业,中国的许多大企业和银行已没什么商业秘密可言,中国企业发生的一些问题很难说与此无关,中国金融信息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在履行世贸承诺,银行业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所有限制情况下,我国银行面对的激烈竞争是难以避免的。金融信息、商业秘密是银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砝码,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保护自身的商业秘密,无法确保自身的金融信息安全,将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银行是金融产业的核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区域银行业为例对国际银行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分析。指出国际银行业的新格局和格局转变中我国银行的发展状况,最后简要探讨了国际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23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结构呈现投资弱、消费强的特征,经济增长持续呈现疲弱态势。美联储超常规加息,通胀问题持续发酵、美国区域性银行破产事件使得美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挑战,银行业风险因素凸显。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对全球经济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若美国经济在未来迎来衰退,则全球经济也将承压,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的一员,我国银行业需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合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分业经营或合业经营是一个老问题。无论在理论探讨或实际动作中,曾几经反复。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金融业向着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合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一重大变化对即将加入WTO的我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战略,已成为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金维虹 《中国金融》2006,(15):53-54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正在改变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方式,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浩 《中国金融》2005,(2):43-45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混业经营为特征的外资商业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根据国际金融游戏规则的需要创新金融制度、整合金融资源来赢得竞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课题。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我国银行业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为我国商业银行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银行业是中国经济中问题最严重的部门,金融改革的步伐不仅严重滞后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且形成了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瓶颈(何帆,2003)。如何改革国有独资银行,不仅关系到国有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能化解潜在的金融危机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以及20年来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然后反驳了第三次争论中关于中国存在“外资依赖症”的说法,通过对中国引进外资来源以及使用外资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规模的分析进一步讨论中国是否存在外资引进过多的问题,最后总结虽然在外资引进中存在一些问题,但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世界各国竞争吸引FDI的环境下,积极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应当是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11日,根据WTO协议,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2006年8月银监会向部分外资银行下发《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新规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年底全面放开之后,完成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将可以全面从事人民币业务,而没有转制的外国银行分行则只能吸收中国居民个人100万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二、准许完成转制的外资法人银行在中国发行银行卡,而不具备此资格的外国银行,不能在中国发行银行卡。目前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分行共有103家,在我国设有法人机构的只有14家,其中只有7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因此,从短期看,开放后外资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国家在政策上充分利用WTO游戏规则,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给我国银行业提供宝贵的时间来改善我们的业务结构和增强我们的竞争力;从长期看,我国的银行业必然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必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经济日益强盛之时,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对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既没有战略准备,也没有理论准备,以至于中国还只是刚刚开始走上崛起之路,“中国威胁论”就已开  相似文献   

13.
曹荣  杨克成 《中国金融》2005,(18):41-41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步加快,金融稳定成为关系到我国金融安全的突出问题。在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是我国金融稳定的关键。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必须体现出银行稳定的特征,为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业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所有限制将取消。本文回顾了外资参股、并购我国银行业的历程,并就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我国银行业应对外资挑战的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贺 《中国金融家》2013,(5):72-73,79
山东经济近年来被称为"群象经济"——总量大、产业大、企业大,构成了位居全国前茅的"巨大"经济总量。由大变强,则成为当下山东经济转型的首要课题。而银行业怎样配合、支持山东经济升级,既关系到在"富民强省"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关系到银行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在初夏这个迸发蓬勃生机的季节,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对农业银行山东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军进行专访。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在多哈梭落声中,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内产业的发展,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银行服务业作为外资并购的热点方兴未艾,已经并必将继续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资渗透"对韩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外国资本,尤其是欧美资本对韩国银行业的渗透急剧扩大。本文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外资加速进入韩国银行业的动因、基本情况以及对国内银行业造成的影响并得出一些启示以资我国银行业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已经处于以网络和信息为主要载体的高科技时代,作为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其经营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盈利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网络业务以其成本低、范围广、操作简便的优点成为当今世界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业务。我国已经加入了WTO,经济金融改革将逐步与世界接轨: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当加速网络业务的发展,不断营造新的竞争优势,以促进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中国也同样经历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大势所趋。绿色信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杠杆效应,已为国际银行业的实践所验证。国内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创新性研究也有了较成功的尝试和探索。本文立足低碳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开展低碳信贷的需求,归纳总结国际银行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创新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探寻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创新即开展低碳信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