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  李亚培 《银行家》2007,(10):89-92
金融全球化同时伴随着风险的全球化,远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殃及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储户挤兑和股价暴跌的打击接踵而至,央行和财政部的注资和担保能否拯救该银行,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花旗银行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98亿美元和新加坡投资公司注资花旗,美国最大的房贷机构美国全国金融公司将被美洲银行全面收购,美国股市领跌全球股市,次级贷危机正在爆发过程中.在次级贷演变的过程中,学术界和媒体都有很多的讨论.本文将视角对准银行表外投资实体,分析其与安然事件中的特别目的实体的区别,得出一些有价价值的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银行家》2002,(9):38-42
去年4月28日,著名投资专家索罗斯先生宣布量子基金结束历史使命.当有记者追问原因的时候,他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是为了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但就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之后,他对儿子阿莱克斯同样的问题却回答说:"Maybe party is Over,but people are still dancing."(也许晚会结束了,人们还在跳舞.)  相似文献   

4.
马蔚华终于在2003年12月初结束了对上海、北京和深圳3地的基金公司的紧急拜访。之前,马蔚华是公认的强势人物,在平时,基金经理们并不能很方便地和他谋面。 对比9月22日的招行回访,马的此次拜访显得有点落寞,很多基金公司直接负责人都出差在外,也没有基金公司总经理亲自接待,多是基金相关负责人与他做一些姿态性、礼节性的交谈,甚至更有基金经理人明确表示,“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案,还不如不来,来了也是自来”。 如果往前推1个月,情形则是大异其趣。在10月15日召开的招行临时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不顾众多基金经理和其它流通股股东的强烈反对,借大股东的绝对优势,以88%左右的同意票通  相似文献   

5.
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屡出重拳整肃理财产品市场。6月末,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个销售流程进行规范和控制。7月初,又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叫停6类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几类高收益产品的发行速度,并将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金融》2009,(12):3-3
温家宝总理1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7月 7日 ,中国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1 0 0亿元次级债券。紧接着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也都公布了发行次级债券的计划。如此大规模地发行次级债 ,其背景无外乎以下几种 :2 0 0 6年开放大限日益逼近 ,外资银行展开“攻城略地”之势 ;银监会加强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面临资本不足之困 ;各家商业银行意欲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 ,却受制于资本约束。这样 ,次级债券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灵活补充资本的特点就使其注定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热捧的对象。在目前发行次级债券热潮中 ,国内商业银行和其他投资者尤其要冷…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银行次级债的债项特征设计对其市场约束功能和附属资本功能的影响.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银行次级债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征,对其衍生功能进行了中外对比式的逻辑推理,并从次级债的债项特征、市场建设、法定监管等视角讨论了在满足附属资本功能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地激发其市场约束功能,为我国银行次级债市场的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郭宏宇 《银行家》2008,(4):84-85
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历史悠久的大型银行.2008年1月,瑞士媒体报道,由于在次级债风波中面1临更多的资产损失计提,欧洲最大银行瑞士银行可能将其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部门拆分为两家独立的公司.  相似文献   

10.
一、次级债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次级债的作用机理 所谓次级债,是指其受偿地位次于其他所有债权而仪优先于股权的债务(对持有人而言即是债权).  相似文献   

11.
骆志恒 《银行家》2007,(11):97-99
美国次级债事件差点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级债的直接损失到底有多大,是否会引起更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本文运用翔实的资料进行了科学预测,可供读者研究和投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束庆年  汪增群 《银行家》2007,(11):95-96
美国的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由其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引起,我国应充分认识到国内房地产经济周期风险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这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并注意对信贷资金的管理。此外,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能力,渐进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也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3.
We examine whether securitization impacts renegotiation decisions of loan servicers, focusing on their decision to foreclose a delinquent loan. Conditional on a loan becoming seriously delinquent, we find a significantly lower foreclosure rate associated with bank-held loans when compared to similar securitized loans: across various specifications and origination vintages, the foreclosure rate of delinquent bank-held loans is 3% to 7% lower in absolute terms (13% to 32% in relative term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se effects with large effects among borrowers with better credit quality and small effects among lower quality borrowers. A quasi-experiment that exploits a plausibly exogenous variation in securitization status of a delinquent loan confirms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锦洲 《银行家》2007,(10):83-85
美国次级债危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次级贷款市场制度上的缺陷,如信用评级机构中立性、结构性信贷工具透明度、混合型资本工具的使用等问题。但从金融监管目标和长期发展来看,危机的发生为全球,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总结机会。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有效的信用保险产品,信用违约互换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交易的集中化、投机化和去监管化却又蕴积出市场风险,并在美国国际集团接管事件中凸显出来。剖析次贷危机所暴露出来的信贷市场风险,研究次贷交易过程中的过度投机和监管漏洞,对于确立我国CDS的场内交易机制不无裨益,也有助于建立对交易主体资格、交易信息披露、履约争议解决、市场稳定性影响等事项的持续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6.
问题银行的救助:北岩挤兑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良 《上海金融》2008,(6):55-57
2007年8月,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英国银行业首次零售存款挤兑事件。本文介绍了英国对北岩银行的救助,认为从中暴露出英国当前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局的三方协定存在缺陷、银行破产清偿机制不健全和存款保险机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指出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监管合作机制、建立问题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早期纠错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完善我国问题银行救助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次贷危机后的保险业风险管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级贷危机再次将风险与风险管理的问题摆在了全球金融业面前,而以风险为主营业务的保险业更需要系统思考风险管理对于本行业健康运营的内在意义。本文从风险管理行为动机、非系统性风险的分散、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保险业影响危机发生及受到危机冲击的原因,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并提出通过建立合理目标、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治理结构等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内部支持。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按危机爆发至今,已给美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方向的探讨,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中国证券化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比出美国次贷与中国已开展的证券化业务的本质区别,指出我们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业务风险的防范,充分利用我国此项业务开展的后发优势,适当加快试点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In September 2007, Northern Rock—the fifth largest mortgage lender in the United Kingdom—experienced an old-fashioned bank run, the first bank run in the U.K. since the collapse of City of Glasgow Bank in 1878. The run had been contained by the government’s announcement that it would guarantee all deposits in Northern Rock. This paper analyzes spillover effects during the Northern Rock episode and shows that both the bank run and the subsequent bailout announce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est of the U.K. banking system, as measured by abnormal returns on the stock prices of banks. The paper also shows that the effects were a rational response by investors to market news about the liability side of banks’ balance sheets. In particular, banks that rely on funding from wholesale market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 result consistent with the drying up of liquidity in wholesale markets and the record-high levels of the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 (LIBOR) during the cr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