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财税》2001,(4):55-55
1.本准则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换出非货币性资产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3.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交易。  相似文献   

2.
2006年财政部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修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及如何确认和计量换出资产的损益。现就此问题比较新旧准则规定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周炳伟 《会计师》2011,(1):31-32
<正>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为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为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相比,在会计计量、损益确认等方面做了重大的改进,这些改进比原会计准则更加科学,对进  相似文献   

4.
我国虽然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修订,但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分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判断标准均应进一步完善,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规定始终不应大于其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修订前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国借鉴国际上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关准则,对现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修订,并规定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笔者对我国现行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最新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新准则的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六条对资产交换中涉及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而在修订前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就此新规定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此类交易不一定属于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易,而应收款项不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它属于货币性资产。所谓货币性资产是指该类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货币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应收款项如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的一种,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7号”),与1999年发布并于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相比,两者在定义及判断非货币性交换事项的标准上是一致的,但在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价基础以及对非货币性交换损益的确认方式上存在着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浅析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若干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进行了修订,对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还有些疑虑,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疑点之一:关于补价的计算及收益的确认问题。根据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方应确认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笔者认为,此规定有两点应予明确和完善:第一,收到补价方,只有在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资产账面价值时,才能确认收益;第二,此公式有不…  相似文献   

9.
刘朋 《现代会计》2006,(4):21-23
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财政部于1999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下称旧准则)于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2006年为了进行准则的国际协调,财政部对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再次修订,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下称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在此次准则修订过程中兼顾了本国国情和国际准则的趋向,力求实现非货币交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相似文献   

10.
所谓补价是指在非货币交易中,由于交换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而需要以货币性资产给予的补偿。补价对于交易价格的确没有重要的影响,但会改变交易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当交付的货币性占换人的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含25%)时,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11.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非货币性交易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发生的问题,结合新准则的应用做出相关的讨论。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述(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  相似文献   

12.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分类,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两大类。待售资产包括商业商品存货、工业产成品存货、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非待售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自用原材料存货。非货币性交易相应也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内部的交换)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资产两大类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3.
非货币性交易是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这种交易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众所周知,在货币性交易中,资产的入帐价值是根据历史性成本原则,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帐,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其取得的资产的实际成本如果不涉及补价,  相似文献   

14.
一、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交易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月财政部修改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非货币交易事项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首先就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特点、积极影响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现行会计制度中非货币交易准则存在的缺陷与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 《税收征纳》2007,(2):40-41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交易本身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行为,在日常业务中时有发生,具体地说,就是交易双方不是直接用货币资金作为交易媒介,而是以非货币性的资产(即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进行交换的一种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17.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并不适用于所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实质上构成权益性交易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仅能适用权益性交易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而不能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针对实质上构成权益性交易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实际情况,本文拟从交易或事项的判断入手,解剖权益性交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进而对实质上构成权益性交易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余世文 《财政监督》2011,(11):44-45
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经历了三次修订。1999年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为非货币性交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但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及交易的分类和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的不规范损害了会计信息的质量。2001年的新准则较好地解决了旧准则存的问题,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遏制。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本文梳理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发展历史,对1999、2001和2006年三个版本的准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指出了现行准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春霞 《财政监督》2011,(32):44-45
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经历了三次修订。1999年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为非货币性交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但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及交易的分类和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的不规范损害了会计信息的质量。2001年的新准则较好地解决了旧准则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遏制。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本文梳理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发展历史,对1999、2001和2006年三个版本的准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指出了现行准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艳 《税务纵横》2003,(6):32-33
非货币性交易具有交易次数不多但交易金额一般较大。换入、换出资产计价及会计处理工作比较复杂,交换损益不易确认。与货币性交易的界限不易划分等特点。上市公司往往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