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融合能够活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能够丰富旅游内容,促进旅游发展,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在梳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概念内涵和类型属性基础上,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DART模型,构建消费者、政府、传承人与企业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分析框架,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表明,将价值共创理论运用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企业单边传统封闭的垄断局面,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消费体验质量和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可以弥补传统知识产权制度的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全面的保护。特别权利的主体应采用多层次认定的方式,整理者、改编者、代表性传承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的权利人。应当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权中的许可使用权,强调利益分享权,权利人所获收益需有一部分用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到公共利益,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权利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3.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阐述贵州历史沿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了解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进而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对流失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嘉乐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52-157
在目前的定义下,地理标志无法传递给消费者准确的信息,损害了消费者福利,且无法满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的需要。增设与地理标志并行的相关概念,可以提高地理标志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保障消费者权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相关行业良性发展,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应当注重增加并行概念间的区分度,以《商标法》中对商标的保护为参照底线。  相似文献   

7.
成都旅游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弘 《特区经济》2009,(7):193-194
为了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增强保护意识。本文通过对成都地区旅游开发工作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引起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注,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8.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9.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青海省西宁市及海东市为例,以西宁市及海东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旅游发展互动模式研究为论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分析,探寻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发展互动的可行性模式,以弥补西宁市及海东市旅游业发展的不足,更好地促进西宁市及海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冷嘉铭 《科技和产业》2023,23(14):59-65
针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面对的现实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对岭南传统艺术影像档案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研究得出,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通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的建设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分析实施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收藏工作;设立传承机制,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重点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3.
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的保护方式不足以满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结合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特点,分析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重点探讨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构建,论述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框架下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辛儒  张淑芬 《特区经济》2010,(3):288-29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连结民族感情、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必须不断完善保护措施和开发新的思路。本文以吴桥杂技作为个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0世纪中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独特性以及活态性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着眼点,平衡博弈,唤起文化自觉,试图挖掘并总结旅游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具有紧迫性。甘肃、新疆两省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保护实施和生产性、整体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根基牢固,将非遗保护融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以非遗特色村镇和特色街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证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高校应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和提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研究;鼓励大学生传承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悠久、内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延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命脉,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加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欠缺,导致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而在其中,法律将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9.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宇 《特区经济》2015,(1):25-27
本文对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针对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型开发的三种模式,即舞台体验型模式、传习所实操体验型模式和博物馆陈列型体验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反过来可以促进旅游开发,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价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运用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正确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