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股东控制在企业中与决策民主化和集体决策过程的公司制度背道而驰,导致公司运行的信息失真和小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从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治理的经验来看,实行委员会制度和加强监督机制的作用,实现信息公开是解决大股东控制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讨论了集体决策的内容和方法以后,结合中国公司治理的实际给出了一个实现委员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的效率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颖 《财经科学》2001,(3):60-63
本从全球公司治理的演变趋势入手,在总结国内外学关于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的论述基础上,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型公司的治理效率,提出了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符合公司治理进化方向的观点,章最后结合我国国有股减持的政策背景,就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转轨方向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郑斐然 《当代经济》2010,(17):104-105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而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是最为常见的,本文试图从大股东的动机、公司的股权结构等方面对这种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危害性,并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减少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抑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数据,通过均值对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控制模式与控制效率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集权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高于分权控制的上市公司,而且子公司的规模越大,母公司越倾向于集权控制;子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子公司上市的时间都对公司的业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胜 《生产力研究》2011,(7):212-214
文章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的理论进行了综述。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理,股权结构、利益侵占形成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机制三个维度梳理了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攫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会造成非效率投资。研究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大股东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攫取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负债、发挥次股东的作用、完善股权结构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等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大股东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控制、资产替代与债权人保护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江伟  沈艺峰 《财经研究》2005,31(12):95-106
文章从负债代理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在我国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控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资产替代来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2)公司投资机会的增加会对大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产生影响;(3)由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比非生产经营性单位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替代行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刘方义 《时代经贸》2006,(11Z):66-66,68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模型,解释中国注册会计师界出现大股东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注册会计师市场的制度失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公司控制链微观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大股东的终极控制与掠夺行为.金字塔式控股结构和交叉持股是大股东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两种重要方式,并造成了大股东对小股东掠夺的强烈动机.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分析了大股东掠夺行为产生的机理,大股东能够用较少的现金流权来实现对公司的实质控制是掠夺行为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攫取更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几乎所有实施定向增发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大样本数据把大股东控制和投资者情绪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进行全面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一级市场中,当大股东参与认购时,其能够获取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就比较高,机会主义动机越强,折价水平越高,大股东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也存在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高低显著影响折价水平的大小;最后,本文也发现大股东控制作用也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在牛市下大股东控制作用容易导致发生掏空行为,在熊市及震荡市下,大股东的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约束,他们可能会通过虚增资产来达到利益输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股东控制所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我们通过一个严格的数学模型发现:由于大股东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将导致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将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公司其他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公司的投资风险将会降低;相比于非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将会投资于更高风险项目。我们的研究对于认识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以及通过如何改进股权结构.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蔚  徐强强 《当代经济》2016,(32):54-57
中国旅游类上市风险承担,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影响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投资,还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存在股权集中这一典型事实,通过分析2005-2015年间中国A股旅游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提出运用股权性质与股权控制力这两个维度刻画公司大股东控制,一是国家控股的中国旅游类上市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更低;二是大股东控制力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风险承担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者主要从股价变动、公司绩效、定向增发、盈余管理等视角来研究大股东的行为及其效应,本文则将视角锁定在公司财务困境的状况来研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与利益协同理论。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计算得到一个能综合衡量公司财务困境状况的得分Y值,作为衡量公司财务困境状况的指标,从股权集中情况、股权制衡情况两个方面研究大股东控制与财务困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股东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既可以发挥监督和决策职能的优势,又存在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以及责任弱化、监督不力的弊端,上市公司应提高大股东董事的独立性和多元化,优化大股东董事的构成比例,强化其责任并加大业绩评估,从而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叶陈刚  张琦  黄冠华 《技术经济》2020,39(7):159-168
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主要融资方式之一,其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给企业带来了一定风险。本文以2014—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大股东高比例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区分参与质押公司性质及质押股份性质。研究发现:大股东高比例质押会显著降低企业投资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高比例股权质押与企业投资效率负相关关系更强;相对于限售股,当质押股份为流通股时,高比例质押使企业投资效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避免恶意融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审计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6.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及其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中期,股份合作制由农村逐步进入城镇。股份合作制具有三个特征:地方性特征、灵活性特征和过渡性特征。从这三个特征出发去研究股份合作制的效率,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在股份合作制的具体实行过程中,不同产权组合形式存在的依据是否合理?它们在现有条件下是否最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深入剖析股权集中所导致的大股东控制,以及大股东控制的激励效应和侵占效应对大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在LLSV模型中纳入代表激励效应的现金流权变量和代表侵占效应的两权分离变量,数理模型及模拟仿真结果都表明,大股东控制具有激励和侵占的双重效应,随着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大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都增加,两权分离度只能增加大股东自身价值,但低现金流权比例和高两权分离度所对应的大股东价值要显著低于高现金流权比例和低两权分离度对应的大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鹏 《时代经贸》2008,6(19):132-1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控制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股权代理冲突逐步取代了股权分散下的传统委托代理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入手,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考察:控制权收益的形成是否与上市公司三种资本配置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在控制权收益的驱使下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对研发投资的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实际数据研究1999年至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的发展趋势,分析第一大股东变更对促进非流通股份的流通、改进上市公司绩效以及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效应.本文证明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逐年增长,这种增长增加了非流通股份的流通性,有限地降低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但没有带来上市公司绩效的提高.另外,国家股股权变更和法人股股权变更、横向变更与投资型变更及实业型变更、ST公司股权变更与总体变更公司的效应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免遭大股东的侵害.因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表现出很强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