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中国经贸》2008,(21):29-31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在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的优势经历了巨大发展变迁。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国目前在国际经贸舞台上也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与挑战的背后根源与影响因素,对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来看,中国目前在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外贸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浙江外贸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论述了浙江外贸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提出浙江外贸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以期促进浙江外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骥 《中国经贸》2011,(1):42-44
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稳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经济竞争已成为世界竞争的热点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抵御经济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开拓国际市场,就要做好经济情报工作。 一、经济竞争加剧了国际经济情报战 现在经济力量已成为评价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手段也常常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是无锡新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和社会发展的调适整合期,也将是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将为新区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对新区经济国际化也将构成现实的挑战。从国内看,国家特别强调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新区作为国家高新区.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在稳步提升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构建我国外贸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国际产业调整的要求,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状况及贸易结构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一,在巩固和加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培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贸》2013,(19):6-9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严峻,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现有的外贸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外贸结构亟需调整。中共十八大提出.在外贸领域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集团化、区域化发展的态势,它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推向集团化的竞争浪潮之中,这是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本身所决定的。这对于我国的企业集团来讲,既有机遇,更是挑战。特别是随着我们同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的企业包括试点企业集团都将面临国际新技术产品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以外经外贸为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以外经贸为导向的作用,就要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在高度市场化的世界经济中进行竞争来引导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过去一讲到国际市场的开拓,总认为这是外贸出口部门的事,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国营外贸专业公司的出口经营上。近年来,广州市“三资”企业凭籍着与国际市场紧密的联系及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竞合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竞合关系出现了新态势。本文认为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竞争与政治角逐是影响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积极推动和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既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挑战,又是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和企业竞争的一个焦点.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建立和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正>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标准作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扩大技术垄断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大集团公司的竞争焦点。  相似文献   

13.
杨昌荣 《港口经济》2009,(10):37-40
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后,加快推进技术引进方式从“市场换技术”向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竞争力的方向转变,是国际经济危机下我国外贸转变发展方式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面对金融危机下全球技术革命和贸易重组的前夕以及我国稳定优质外资规模新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是关乎未来我国外贸参与国际要素流动、全球技术输入输出“竞争与合作”和培育前瞻性战略竞争力的重大选择。  相似文献   

14.
加快将上海建成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城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贸易迅速发展,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已演化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因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是全球干线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通过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在全球广阔的市场进行商品、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和交换,由此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汇点,并代表所在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分析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对加快把上海建设成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态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外贸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对未来的竞争态势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种种不利于中国外贸发展的因素同样在不断滋生,中国外贸参与国际竞争的道路依然是坎坷不平的。  相似文献   

16.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媛  郝娜 《辽宁经济》2005,(12):8-9
辽宁曾经是全国先行工业化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化指数较高,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托。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准确的定位,不仅是东三省提升地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增强我国实力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提升该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其根本在于培育其国际竞争力,围际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一个企业拥有国际竞争力,就能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一个产业拥有国际竞争力,就能生机勃勃、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国际经贸合作与竞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其对外贸易的拓展也遇到一些新问题,必须寻求新的对策.一、国际经贸形势及其对我国特区外贸发展的影响(一)国际经贸关系调整的新趋势与特区外贸发展的机遇及挑战.90年代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它处于战后最为剧烈的大调整阶段.1、国际经贸关系大调整日益显示出其结构的非均衡性质.尽管90年代国际经贸关系大调整过程是全球性的,但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其调整程度与力度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均衡性质日益明显.从总体上分析,由于80年代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率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亚太地区在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大调整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对于我国经济特区来说,外贸发展可能借助全球特别是区域经济繁荣跃上新水平、新的结构层次和新的效益标准;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角逐的主战场,国际分工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更加注重贸易争夺,若特区外贸在亚太及全球竞争中落败,则将宣告我国经济特区走向全面衰亡.2、虽然国际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使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但贸易自由化将日益成为国际主流.因此,我国经济特区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正逐步  相似文献   

18.
培育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经济的形成与区域资源禀赋、协作分工、成本、政府参与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等要素密切相关,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是集群经济得以长期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港口经济》2010,(11):51-54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港口竞争的日趋激烈,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地区港口间的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快讯》2014,(26):58-60
《中国经济周刊》日前独家获悉,商务部正在起草培育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文件,开始对打造“贸易强国”展开部署。据悉,此文件由商务部外贸司负责起草,不久后将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