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正林 《商界》2008,(3):79-81
东渡日本,却遭遇刁蛮老板,但因为无意中维系了老板的底线,得以保全。  相似文献   

2.
宋炜 《消费导刊》2014,(9):257-258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和决策机制。爆发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西安事变是当时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面对极其复杂的局势,中共经过短暂探索,及时实现了角色调整,做出和平解决事变的决策,成为党内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范和案例。  相似文献   

3.
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不辞辛劳,鼎力相助,本着消除内乱、团结抗日的宗旨,高举民族大旗,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他应特有的贡献。西安事变得以圆满解决,更是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转折点,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黄铁鹰 《商界》2008,(3):57-57
老板的心理底线是一根神经,神秘而敏感。在职场中,它往往能决定你的去留和职业生涯的生死。但是,由于性格、体制以及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底线。本刊采访30余位企业界人士,试图揭示这条底线的共性特质。并由此引发一个命题——对老板心理底线的尊重是你个人发展的绝对基石!  相似文献   

5.
老板的底线     
崔金生 《商界》2008,(4):32-34
对于老板来说,他已经取得的事业,他正在行进的目标,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甚至有可能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对这一切的尊重就标志着你对老板心理底线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后,中国面临新的内战危机。宋美龄为营救蒋介石,阻止内战爆发,斡旋于多方势力之间,为解决西安事变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事变发生之初,她分析形势,下定决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事变真相不明之时,遏制讨伐派武力解决方案,在南京政府内部赢得了和平营救蒋介石的机会。在事变陷入焦灼之时,在宁陕之间架起和平桥梁,为解决西安事变做准备。在事变真相大白之时,亲赴西安,转变蒋介石强硬立场,代替蒋介石参与三方谈判,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7.
A企业为一家组建两年近百人的年轻企业,老王和小刘分别为公司的家装部经理和行政主管,小刘总管公司行政事务,老王统领家装部,可谓是手握重权。结果2008年初小刘和老王分别因以权谋私和不认同企业文化为缘由被公司劝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对当时国民政府进行的法币改革和西安事变的认识,可探讨当时日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现状和变化以及何以会于1937年迅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9.
文史 《工商之友》2003,(2):47-47
《炎黄春秋》刊登杨天石撰写的志稿,透露他在美国所藏档案的新发现:杨虎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主角。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一丁 《中国工商》2002,(10):192-193
成功老板的底线素质是:“专家”、“流氓”和“越界寻师”。所谓“非内行不足以成事”、“研究深半步,成败毫厘间”。在自己企业涉及的领域.一定要成为专家、行家。而“流氓”是相对绅士而言,指的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说真要去当流氓。它是指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如果遇对方不守规矩,则能屈能伸,最终克敌制胜的能力和心态。  相似文献   

11.
崔金生 《商界》2008,(3):86-89
对于老板来说,他已经取得的事业,他正在行进的目标,是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甚至有可能是性命相关的事情,对这一切的尊重就标志着你对老板心理底线的尊重。一个员工一旦不尊重老板,那么触及老板的底线,就是件迟早要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13.
王琦 《商场现代化》2007,(9S):219-219
商品经济时期“老板”一词逐步从商界蔓延,以至于在学术界、政界日趋流行,它是商品经济时期称谓语鄙俗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商品经济时期"老板"一词逐步从商界蔓延,以至于在学术界、政界日趋流行,它是商品经济时期称谓语鄙俗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郭梓林 《商界》2008,(3):94-95
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员工们与老板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有效率的合作中,各方的底线不仅是明确的,而且是清晰的,并且有好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苏栋梁 《糖烟酒周刊》2007,(34):111-113
从老板向老总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这个阶段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意气风发,实质上经销商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多年的基业将会毁于一旦。既如此,那么老板就好好地做自己的老板,何必去做老总呢?根本原因是,骑上虎背难由己,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白酒行业中,做经销商难,已经众所周知,可以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曾仕强 《商界》2008,(3):90-93
在西方,老板和员工之间,完全是契约行为,一切按合同办理,无所谓人情。而在中国,老板则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估计测试以求证自己在员工,特别是在干部心目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位置,以确定合适的底线,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马浩 《商界》2008,(3):84-85
底线的表象形形色色,底线的形成却有迹可循。为了揭示隐秘的真实逻辑,我们邀请到远在美国的马浩先生、中国台北的曾仕强先生,以及大陆的郭梓林先生和崔金生先生齐聚一堂,从老板的权力界定、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经济学上的合作定价到决策过程的非线性思维,不同的视野,共同的深入,为我们剖析底线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9.
说起创业,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资金和机遇。然而,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万升的创业秘诀却只有两个字——执著。  相似文献   

20.
“老板”一词在当今社会的含义,已经是比较尴尬了,可能你到小摊上补个鞋,别人也会叫你声“老板”。而有的行政机关,也管上司叫“老板”了。不过对于大多数企业里的“打工族”来说,老板就是给你发工资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