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无意识作为二十世纪兴起的心理学现象,正日益的渗入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弗洛伊德的个人潜意识,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与汉德森的文化无意识,我们看到无意识的繁荣,它日益深入我们人内在深处的本质世界中去或是把它本来的面目真实的呈现给我们。从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中,与其说我们意识着活着,不如说我们在说我们在无意识进行一种精神的演绎。本文先从个人、社会无意识分析,在这两个无意识分析之上,通过对经济两个基本动因的分析与经济人无意识比较分析,引导到经济无意识分析当中。最后无意识经济则是经济无意识之下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2.
黄益萍 《企业家天地》2007,4(12):211-212
由于无意识教育具有有意识教育不可比拟的许多独特优势,因此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从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无意识教育中需要把握的问题两个方面入手,阐述无意识教育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无意识教育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感化式、无痕化、隐蔽型教育。它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人们思想接受方式的现实需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有益启迪,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无意识教育具有隐蔽性、愉悦性、平等性、渗透性等优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无意识教育,应以环境为载体起熏陶作用,以传媒为载体起引导作用,以人格为载体起感化作用,以活动为载体起渗透作用。要摆正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注意把握无意识教育中教育者的有意性,科学地评价无意识教育的成效,提高教育者的队伍水平。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江健三郎文学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其叙事本文中,以性为话语媒介的政治无意识是从两个话语层面得以呈现的;从性的角度去认知世界是大江文学的一个视域特征;政治无意识是大江文学本文意识形态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5.
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探讨无意识教育法及其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无意识教育法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开展该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在解释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上有重要指导意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文中的艾米丽的悲剧命运是她所存在的旧美国南方遗存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拉康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理解,对无意识的"三维结构":实在(R)、符号(S)、想象(I)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现实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一只狗的经历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在人类的逼迫下回到野蛮.文章用荣格心理分析理论中的自我理论、个人无意识理论和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解构巴克由宠物狗回归野性成为狼的过程,由此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小说《爱玛》以女主人公爱玛的盲点为轴心展开故事情节,引领读者一步步走向故事高潮。但盲点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浅层次原因,其背后所隐藏的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心理才是事件衍生的根本原因。本文的目的就是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方法阐述小说《爱玛》中女主人公的无意识骄傲,这“唯乐原则”下的心理动机对事件发展的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荣格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通过对集体无意识与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里比多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阐述等,确立其美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曾经的创作中,迟子建对人性之善的追求甚至到了有些偏颇的程度,某些方面削弱了小说应有的现实意义。然而生活的磨砺给作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之经验,更是感之痛彻,这种现实的深刻认知悄然影响了她的创作,在《酒鬼的鱼鹰》与《零作坊》中,风格的转变已然呈现。然而,虽然作家的眼睛早已看穿了严寒、阴霾,也有狂风恶雨,但她并没有让猥琐、丑陋、罪恶、绝望占领她的文字世界。在寒凉甚至绝望时,她依然试图把恶俗的世界翻转过来,让我们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有关零售市场开放的承诺根据减让表的日程正逐步在执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吸引着跨国零售连锁集团军的大规模涌入,这必然对我国零售业产生冲击。跨国零售业集团军的进入,并非全是祸事,他还能带动我国产品出口、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零售业的业态结构改革。因此,对跨国零售业连锁集团军的进入应进行福祸辨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独特的小说。本文分析了女主人公“我要回家”这句话的三层含意。第一层含意是凯瑟琳想从孤寂的荒野回到她成长的家。第二层含义是凯瑟琳想从文明世界回到她所属的野蛮世界。第三层含义是凯瑟琳想回到希克厉的身边,重新获得他的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介绍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笔下几篇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的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女性主义研究,笔者尝试证实波特作为一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的身份,同时确定她在女性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她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技巧,本文将重点对波特的女性题材和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加以阐述。她的女性主题包括女性人物在父权制现实世界中的幻想、对于强加于自身的"他者"形象进行反抗,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实现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中萨拉恋爱心理的剖析,深切体验和挖掘女主角老年女性萨拉隐匿情感世界中独特的恋爱心理。结合萨拉的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透过对萨拉的憧憬心理、畏惧心理和纠结心理的分析,可以发掘出老年女性恋爱心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双重世界的文化越界者,包柏漪特殊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造就了其作品的独特性。学术界对包柏漪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起步阶段,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还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这些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中美文学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相似文献   

17.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我国全面履行了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入世承诺,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分析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利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8.
庐隐,作为“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远远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文体,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创作是那个时代的透镜,对于我们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以及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庐隐小说的创作风格,从她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中概括出她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庐隐的创作生涯只有十三四年,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她的小说创作风格分别是:前期以《海滨故人》为例,特点是悲哀;中期以《曼丽》为代表,特点是深沉;后期以《火焰》为例,特点是热情。  相似文献   

19.
方方早期的小说积极入世,她对社会的理解很单纯,并化身为文本中人物积极入世的"朋友"来帮助他们成长,但是经过1986年的转变,方方对生活的认识更加复杂化,原本清晰简单的世界这个时候开始异化,像白茫茫的梦境一样难以分辨善恶。本文主要是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及情感这两方面来论述方方早期小说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是美国当下最活跃的后殖民批评家之一,她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属下女性”为批评和关注的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等策略,坚定不移地针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种种问题进行着文化文本政治批判,因此她将自己描述成“实践性的解构主义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她的“属下”概念是其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根基,又是其女权主义批评的精髓所在。从“属下”出发,通过解构和批判,她剥去笼罩在“属下女性”身上的各种权利话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遮蔽,揭露出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压迫,并通过解构历史的方法为属下的主体意识去蔽,批评矛头直指西方的话语霸权和认知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