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经济师》2018,(1)
文章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库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企业规模、所有制对中国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投入的比值衡量企业创新效率,发现企业规模与企业的创新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更低,并且这种相对劣势伴随企业规模变大而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南部沿海省份经济迅速发展,而东北老工业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缓慢,各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经济特征明显阻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对黑龙江省与江苏省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地区丰富的先天资源禀赋促进了其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与深化,而计划经济体制又通过国有企业促进了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开发,二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背景下,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以2003—2017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SBM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对样本期内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通过构建包含技术创新在内的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系统阐述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各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空间分布较为稳定,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即东部沿海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OFDI逆向技术溢出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目前该作用效果还尚小且存在滞后性特征;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良性互动,OFDI逆向技术溢出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反之,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对OFDI外溢技术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相似文献   

6.
姜磊  季民河 《财经科学》2012,(2):119-124
中国分省能源强度空间分布地图显示出较大的地理空间聚集,能源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增大。能源强度空间分布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十分类似。因此,提出命题"能源资源越丰沛,能源强度越高"。空间自相关检验揭示了省域能源强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Moran散点图显示了能源强度水平类似的省区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形成一种高-高、低-低各自相互吸引,高-低、低-高相互排斥的空间联系结构。  相似文献   

7.
焦燕娜 《经济研究导刊》2013,(24):112-112,131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河南省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河南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即正是由于河南省的丰富资源,使得经济增长对资源形成了路径依赖,同时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的出现,又反过来不断地加强这种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分省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了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后者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在邻接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下衡量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双刃剑"特征,即技术进步对本区域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区域均却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技术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效率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4个行业中96家深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员工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比重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员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收入比重偏低、因行业管理不规范导致的收入分配异常、忽视广大普通员工的贡献、总经理持股比例过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朝  朱于珂  覃昌雄 《技术经济》2019,38(4):114-128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误差修正模型测算公路交通长期和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以能源服务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能源回弹效应值较低。长期内,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9.16%~10.14%与23.44~25.8%;短期内,客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不显著,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为13.72%。能源环境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能源节约并未被能源回弹效应大幅度折抵。以能源服务对燃料价格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68.22%与71.68%。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显著:长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365%,货运周转量增加0.68%;短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119%,货运周转量增加0.6977%。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胡彩梅 《技术经济》2010,29(10):49-52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1978—2008年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规模收益可变的BC2模型测算出其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偏低,平均值仅为0.1909,但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呈恶化的态势,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看出这种恶化主要是因为其技术效率出现退化。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从降低能源消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黑龙江省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的非参数分析,对我国钢铁行业28个省份在1992~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并按七大经济区对我国钢铁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潜力巨大;(2)能源调整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大西南、大西北三大经济区;(3)我国钢铁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U型”关系,钢铁行业规模递增效应对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集约型扩张阶段才能凸显出来;(4)技术进步是影响钢铁能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磊  季民河 《技术经济》2011,30(11):73-78
利用2008年我国省级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国内R&D投入的贡献比外商直接投资要大;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相比,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且基于后者的参数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省域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效率改善方面存在空间差异性。最后提出建议:加大国内R&D投入、依赖自主创新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政策,以促使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②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③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JP〗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源强度的最优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建勋 《现代财经》2007,27(2):50-54
我国能源现状与经济增长的高能源依赖性表明.经济增长需要最优能源强度。最优能源强度及其存在性,可通过实证得出,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也可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最终会实现能源强度最优规模。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78-2005年的实证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因素和资源配置因素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技术投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产业的利用效率。从而对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构建中部六省国内R&D、FDI技术溢出与能源效率的框架,运用1998-2009年中部六省的Tobit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FDI技术溢出效应对中部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产业间面版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1985—2006年间各主要产业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并对1989年以来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是出口贸易变化重要的推动力量,资源禀赋并不显著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变化,规模经济尽管影响显著,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加,贸易的增长却有不断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畅通创新链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嵌入创新链的不同类型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差异及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利用2012—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国有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基础研究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应用研究创新功能。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作用大小在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间存在差异。由此,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应引导国有企业优先布局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创新促进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20.
畅通创新链的首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嵌入创新链的不同类型企业所承载的创新功能差异及企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利用2012—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授权专利的前向索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异质性研发行为,国有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基础研究创新功能,而民营企业研发活动更多承担了应用研究创新功能。运用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研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申请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民营企业知识溢出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对非发明专利申请表现为抑制作用,且作用大小在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间存在差异。由此,基于创新链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应引导国有企业优先布局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其创新促进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